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怀沙先生论诗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  怀沙  《宋诗选注》  形象思维方法  新体诗  正变说  王安石  朱自清  阶级斗争  钱锺书 
描述:怀沙先生论诗……要知道形象思维不能狭隘理解,裂帛般的音响也寓有形象。毛泽东1965年7月21日写给陈毅的信中说:“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毛泽东
从金山寺圣旨碑看《水浒全传》的鹤壁淇河语言特色
作者:杨用成 王俊智  来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山嘉禅寺  金山嘉禅寺  圣旨碑  圣旨碑  水浒全传  水浒全传  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 
描述:鹤壁金山寺蒙汉圣旨碑未见著录于同类碑拓的历史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碑文中八思巴蒙古文的汉译白话部分,与罗贯中《水浒全传》中的语言方言特色具有很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研究考证罗贯中籍贯及《水浒
试谈广告语言的多种用途、多种风格——兼答洪舒同志
作者:朱泳燚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拙作《一则巧妙的广告词》在:《汉语学习》1988年第3期发表后,洪舒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见《汉语学习》1988年第5期《也评“长城电扇”广告语言》)。这说明大家对方兴未艾的广告事业,对名牌产品
情到深处亦真:从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解读白先
作者:刘奔  来源: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新版《玉簪记》  新版《玉簪记》 
描述:心对主人公的体察与观照方面有待改进.
百戏之祖唯昆曲,古新妆演风流:作文新素材之“昆曲”
作者:吴晓梅  来源:作文素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素材  青春版《牡丹亭》  百戏  作文  风流    2009年 
描述:一眼·新素材 继2006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饮誉华夏之后,2009年12月15日,白先勇的青春梦之二《玉簪记》在冬夜的北大百年讲堂再度绽放。比主人公生活时代还要早的千年古琴“九霄环佩”穿过历史的幔帐抵达今宵,悠长浑厚的琴声划破夜空摄人心魄,奏出中国古典爱情的绝响。
用服装再现中华文化的辉煌——大型歌剧《图兰朵》装制作花絮
作者:周啸风 黄新炎 张攀  来源:江苏纺织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图兰朵  中华文化  苏州市  服装设计师  张艺谋  歌剧  《牡丹亭》  《三国演义》  公主  中国传统服装 
描述:离不开苏州市装戏具厂师
曲律文采俱工,案头场上两擅(上)-论吴梅的《霜厓三
作者:王卫民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曲律  传奇杂剧  作家  湖州  义士  汤显祖  创作实践  舞台演出  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 
描述:吴梅先生是近代最突出的杂剧传奇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风洞山》、《湘真阁》(原名《暖香楼》)、《轩亭秋》、《镜因记》、《落茵记》、《双泪碑》、《无价宝》、《惆怅?》(含《杨枝妓》)、《湖州守》、《国香曲》、《钗凤词》、《长宏血》、《义士记》等十余种。1933年,
论李渔的为人、作和戏剧观——兼与沈尧、刘克澄等同志商榷
作者:詹慕陶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渔  戏剧观  闲情偶寄  戏剧艺术  清王朝  统治者  汤显祖  民族意识  世界观  道学 
描述:好,并用来侑酒佐客。他是很不讲求读书人的气节的”。对于李渔的剧作,论者虽不否认其前期作品“在具体描写中,尚不无可取的片断”,但总的认为“他在‘十种曲’的创作中,经历了一条从美化士大夫的风流韵事,到宣传封建道学,再到力图把风流与道学结合起来的创作道路;也就是走了一条从‘帮闲’到‘帮忙’结合起来的道路”。对于李渔的戏曲理论,这些同志虽也肯定了他在某些技巧问题的论述上具有一定的贡献,但认为这些“都还是第二位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应该是剧作家对
谈诗词的语言翻滚——兼评《蔡世平词选》的语言艺术
作者:丁国成  来源:东坡赤壁诗词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词语言  模糊语言  翻滚  形容词  王安石  散文语言  语言艺术  文学形式  翻跟头  浣溪沙 
描述:诗词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如果说,论文语言是正步走,散文语言是漫步走,那么,诗词语言则是连翻跟头带打滚儿的翻滚走,用宋代王安石的话说,这就叫作“诗家语”。
情感的升腾与语言的实践相融——《老师领进门》教学谈
作者:谢增焕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领进门》  浙教版  第十一册  小学  语文  刘绍棠  教学设计 
描述:情感的升腾与语言的实践相融——《老师领进门》教学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