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20)
报纸(103)
图书(32)
学位论文(9)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97)
地方文献 (51)
宗教集要 (6)
地方风物 (6)
文化溯源 (3)
才乡教育 (2)
红色文化 (1)
非遗保护 (1)
按年份分组
2012(31)
2011(39)
2009(20)
2008(28)
2006(10)
2003(14)
2002(7)
1997(7)
1995(7)
1985(8)
按来源分组
戏剧艺术(2)
戏曲艺术(2)
历史研究(2)
东方丛刊(1)
中学生阅读高考版(1)
艺海(1)
语文教学与研究(1)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
学苑教育(1)
怀化学院学报(1)
徐春锋作品选登(
作者:徐春锋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选 
描述:徐春锋,男,1975年4月出生,甘肃庆阳人,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主要从事美术学方向的教学及创作。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专业文章、美术作品十余篇(幅)。
晏词中的结语艺术
作者:康璐璐  来源: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结语艺术  晏殊  晏几道 
描述:诗词的结尾往往是作者情感凝练与升华之处。通过对晏殊、晏几道词作中结语句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二人在对结尾的处理上,无论是从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是内心的情感建构上都有其各自的特点,都彰显出其独具匠心之美。
晏词中意象选择之异同
作者:陈蓉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几道  意象 
描述:晏殊喜用夕阳、美酒意象反映他闲雅风流的现实生活及浓烈的对于人生有限的终极悲剧性体验的生命意识。晏几道爱用泪和残酒意象反映他偃蹇的人生境遇及伤苦的情感天空。晏词皆融主观情感于词之意象中,体现出
临川“陈”生平著述考辨
作者:周婷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郁  陈世崇  交游  诗论  《藏一话腴》  《随隐漫录》 
描述:宋代家族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其中不乏大家族研究,但一些小作家、小家族却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如“临川陈”,陈郁、陈世崇父子,鲜有问津。该文将对其生平、著述、交游、文学观念等进行论述,其中对陈世崇入元改号
怀念“正”字科的老师们(
作者:张正芳  来源:中国京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  “正”  怀念  舞台演出  金山寺  上期 
描述:(接上期)就这样,我按德勋老师说的,每天晚上部去找宋德珠老师,请他为我指点。宋老师在更新舞台演出一个多月,我也得到他的嫡传,学到了《杨排风》、《扈家庄》、“金山寺》、《擂鼓战金山》这四出戏的精华。
“临川文化”的概念、内涵、外延
作者:周世泉 廖应生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临川文化”的概念、内涵、外延
读《管子·侈靡》篇记(续)
作者:范治学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诗经  《说文》  侈靡  《国语》  左传  《荀子·宥坐篇》  诸侯  一声之转  《淮南子·兵略训》 
描述:读《管子·侈靡》篇记(续)范治学是为十禺分免而不争《说文》"十、数之具也"(十部88页)。是十有各具之义。"禺"读为"隅"。"十隅"犹言备分偏分。《玉篇》"免、止也。"(日本大玉篇·上卷·子集·儿
毛诗笺疏质疑--南部分--
作者:黄焯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195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地理志  孔颖达  王应麟  孔子  李氏  文王  毛传  古义  诗经  宋儒 
描述:右采获,由疑毛传未经序之旨耳。只其揅之过深,求之地当,致有求而反离,求密而反疏者。故宋儒讥其按迹以议性情(王应麟汉书地理志考证引李氏语),而清人复病其说之膠滞也(朱鹤龄诗经通义)。唐贞观中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十则)
作者:李裕民  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永乐大典  订误  熙宁  绍兴  十三年  三十年  路史  王安石  罗泌 
描述: 关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误,我已写了两篇文章,刊于《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文献》(1987年第1期),共订正了三十九条错误,今又续得十则,撰为此文。
词与曲的分与:以明清之际词坛与《牡丹亭》的关系为例
作者:张宏生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辨体  辨体  明清之际  明清之际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现。王士禛本人在对《倚声初集》中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也非常称赞词与《牡丹亭》所发生的种种联系。这说明,王士禛和他的同时代人,虽然具有辨体的迫切性,但长期的惯性和操作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就使得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而提醒我们要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来进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