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856)
期刊文章(1188)
会议论文(21)
学位论文(18)
图书(1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998)
地方文献 (56)
地方风物 (11)
非遗保护 (8)
才乡教育 (7)
宗教集要 (7)
红色文化 (5)
文化溯源 (2)
按年份分组
2013(106)
2011(210)
2009(311)
2008(243)
2006(55)
2004(41)
1999(39)
1996(30)
1986(21)
1985(14)
按来源分组
其它(36)
解放军报(9)
齐鲁晚报(7)
延边史志(1)
商业文化(1)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
山西建筑(1)
证券市场红周刊(1)
黄海学坛(1)
新华社新闻稿(1)
《牡丹亭》“情”
作者:郑沁仪  来源: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情欲  至情  主题思想  成因 
描述:本文从对《牡丹亭》的“情”的不同解读出发,挖掘出作品中之“情”实为“情欲”,而非“爱情”,同时从作者汤显祖的“至情”观出发探究了作品主题思想的成因。
《牡丹亭》中的“情”
作者:刘方政  来源:齐鲁学刊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丽娘  杜丽娘  情与理  情与理  功名事业  功名事业 
描述:《牡丹亭》是一曲“情”的颂歌,它所礼赞的“至情”、“梦情”是对礼教社会的决绝反抗。作者没有给杜丽娘所体现的“情”设置具体的对立面,她的青春觉醒也并非是自觉地以情抗理,惟其如此,更说明礼教统治的严酷。杜宝、柳梦梅等人以对情的无知为代价所换来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功名事业而已。
《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异同
作者:崔大庆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况、阶级关系、社会思潮、民族风貌的反映。每一个作家的艺术总要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之中,它不但基本取材于本民族的生活,反映本民族的情感,心理习俗、兴趣爱好,还在艺术形式上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欣赏习惯的熏陶,为本民
《牡丹亭》曲意自况
作者:张红运  来源:天中学刊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曲意  曲意  自况  自况  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 
描述: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真话,诉真情
作者:王进军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真话  《我的童年》  《牡丹亭》  写作能力  健全人格  设计思路  农村妇女  《女神》  教师  郭沫若 
描述:真话,诉真情
待从头,盛情不周
作者:蔡正仁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青年演员  上海昆剧团  戏剧文学  百花齐放  昆曲  艺术家  剧目 
描述:《牡丹亭》确是中国戏剧文学宝库中的珍珠,是昆曲久演不衰的剧目。而今,它在上海昆剧团正呈现着百花齐放的局面——昆曲几代人都深情于它,着迷于它,并探索于其中。上昆《牡丹亭》的演出版本有好几种,如交响版、二本、三本、艺术家版、青年版……
从《牡丹亭》的改编开去
作者:洁平  来源:剧坛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从《牡丹亭》的改编开去
欧阳修《庐山高》
作者:胡迎建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欧阳修  刘凝  《庐山高送同年刘中允之南康》  诗歌  艺术风格  韵律 
描述:宋皇祐三年(1051),名士刘凝之辞官归隐,在当时颇引起一番震动。兵部尚书李常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方是时,学士大夫争为咏叹以饯之,非所以宠其行,以预送凝之为荣耳,欧阳文忠公之诗,道其为人与夫去最
试论汤显祖的“言情”
作者:刘应甲 刘月嵌  来源:中文自学指导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文学思想  中国历史发展  人性自由  程朱理学  哲学思想  资本主义  杜丽娘  出发点  封建社会 
描述:革的斗争。从王阳明心
诗三题
作者:张福勋  来源:文科教学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翻案法  王安石  《诗家直说》  宋诗钞  杨万里  “心”  “诗法”  宋诗纪事    唐诗 
描述:一字无来处”,从唐诗那里“拿来”许多可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为了不落前人窠臼,又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往往变唐人诗意而用之,既“夺胎,又“换骨”,于是乎,你的东西也就变成我的东西了.这正是宋人极聪明处,也是宋人变唐诗、而又有别于唐诗之处.诗用“翻案法”便是一例.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三刘浚《重阳》“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引杨万里评此诗“得翻案体”.又明谢棒《诗家直说》云:“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左思曰:‘功成不受爵,长挥归田庐’.太白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王、李二公善于翻案”.说明“翻案”一法,是古人作诗常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