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李觏诗歌的思想内容
-
作者:罗春宏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李觏 个人情怀 个人情怀 送别诗 送别诗 赠答诗 赠答诗
-
描述:李觏的诗充满了他个人情怀的抒写,有对亲情的动人抒写,有对友情的真挚抒写,有对内心寂静愁怀的大胆歌吟。李觏的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情感世界,也是他全部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
-
作者:郑陶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音 复归
-
描述: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
-
王安石诗歌中的女性描写
-
作者:钟洋 来源: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诗歌 女性形象 女性观
-
描述:王安石诗歌中刻画了西施和王昭君等历史人物和月里嫦娥、巫山神女等仙女、神女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寄托了王安石变法受压抑以及深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生命情怀,体现出王安石反对红颜祸水论、注重女子幸福的进步女性观。
-
论王安石诗歌中的“唐音”
-
作者:郑陶凌 来源: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音 复归
-
描述:王安石诗歌创作深受唐诗影响,他前期参政时所作的咏政咏史诗和晚年退隐时所作的绝句,都体现了对唐诗的继承和摹仿。尤其是晚年的荆公绝句,在复归唐音的努力中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
诗歌翻译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
作者:余富斌 卢艳丽 来源:中国翻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歌分析 可译性 体 意 化
-
描述:本文从翻译科学和艺术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方法,着重从诗歌翻译的“体”、“意”、“化”及“精确”与“模糊”等几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深刻领会诗歌的意义,挖掘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
-
论陈子昂诗歌的使事用典
-
作者:徐文茂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陈子昂 诗歌创作 典故 作品 创作精神 唐诗 谢灵运 胡应麟 《瀛奎律髓》 鬼谷子
-
描述:、
-
戏曲传播中的碎片化:论《牡丹亭》折子戏及其审美特质
-
作者:王省民 黄来明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折子戏 《牡丹亭》 《牡丹亭》 碎片化 碎片化
-
描述:折子戏的传播特点及其审美特质,从而能更好地评价其传播的社会价值。
-
论戏曲意象的多重审美功能:以《牡丹亭》中“柳”意象为例
-
作者:陈小凤 来源: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戏曲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意象 柳意象 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
-
描述:戏曲秉承我国传统文艺美学的精神,重视意象创造,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以牡丹亭为主体的意象系列,本文将对作品中柳意象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与人物形象塑造及剧情建构的独特作用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舞台效果营造的特殊功能。
-
论华夏古典悲剧《牡丹亭》叙事范式的审美表征
-
作者:张鹏飞 来源: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古典悲剧 古典悲剧 叙事范式 叙事范式 审美表征 审美表征
-
描述: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
林黛玉听戏及其他--《审美与意志之思考》读后谈片
-
作者:周述成 来源:文艺研究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林黛玉 审美心理定势 审美心理活动 审美活动 意志活动 审美经验 心理功能 审美心理结构 《牡丹亭》 审美对象
-
描述:文对林黛玉听戏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