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34)
学位论文(32)
报纸(15)
会议论文(13)
图书(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28)
地方文献 (43)
地方风物 (15)
非遗保护 (7)
宗教集要 (4)
才乡教育 (3)
按年份分组
2014(40)
2013(33)
2010(28)
2009(16)
2007(22)
2006(13)
2000(1)
1998(4)
1990(4)
1981(1)
按来源分组
其它(51)
新国学(2)
江西图书馆学刊(1)
图书馆建设(1)
赣图通讯(1)
宜宾学院学报(1)
云南中医杂志(1)
武汉晨报(1)
医药导报(1)
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1)
论两淮盐官学术活动与扬州学派--以卢见曾、曾燠为
作者:张小仲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两淮盐官  幕府  扬州学派 
描述:有清一代,以两淮盐运使为中心的文学活动丰富。扬州学派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本文试以卢见曾、曾燠为,考察两淮盐官学术活动对扬州学派的推动作用。
名著导读应是系统性导读:以鲁迅《朝花夕拾》为谈名著导读方法
作者:崔娟梅  来源: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系统性  要读  会读  美读  思考  《朝花夕拾》    方法 
描述:新课程改革中,"名著导读"被列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然而这项内容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导读效果却是不尽人意。文章主要论述教师对学生的名著导读应该有方法,成系统性,即从"要读名著"、"会读名著"、"美读名著"、"思考名著"四个方面进行引导。
晏欧源南唐俊深各不同--以两首采莲词为谈晏欧异同
作者:李光翠 唐红卫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欧阳修   
描述:作为北宋前期江西的著名的政治家、文坛领袖,晏殊和欧阳修的词均深受南唐冯延巳词的影响,颇具士大夫的情韵,导致有江西词派的说法。不过,晏殊的词更加俊美明丽,欧阳修的词更加深致沉着。
论两淮盐官学术活动与扬州学派:以卢见曾、曾燠为
作者:张小仲  来源:西江月(中旬)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两淮盐官  幕府  扬州学派 
描述:有清一代,以两淮盐运使为中心的文学活动丰富。扬州学派正是在这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本文试以卢见曾、曾燠为,考察两淮盐官学术活动对扬州学派的推动作用。
北碑书风的传承:以李瑞清、胡小石、游寿三代书家为
作者:程仲霖  来源:中国书法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瑞清  胡小石  传承  书风  北碑  三代  游寿  书法理论 
描述:清末,阮元、康有为先后举起尊碑抑帖之帜,一心以新的书法理论体系,建立新的书法审美标准,形成新的书法风格。
元初绘画中的陶潜情结—以钱选、赵孟叛、何澄为
作者:刘中玉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绘画  元代  陶潜情结  士人  钱选  赵孟频  何澄  绘画风格 
描述:的考虑。这种心绪一旦在笔墨中挥发出来,便很自然会晕染出一个时代的绘画风格来。
试从苏诗兴象变化看苏轼的生命境界——以《游金山寺》为
作者:丁佳音  来源:湘潮(理论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金山寺》  《游金山寺》  兴象  兴象  苏轼  苏轼  生命境界  生命境界  文化意味  文化意味 
描述:苏轼的诗歌与苏轼的人格境界历来备受关注,本文拟从苏轼诗歌个案的细致研究来探索苏轼的生命境界。本文主要选取《游金山寺》为,通过探讨该诗内在兴象运用的变化与张力,以及另外几首与之密切相关的诗歌在兴象
论白族佛教信仰与莲池会:以大理市双廊镇正觉寺为
作者:刘纯洁  来源: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佛教信仰  正觉  佛教密宗  白族密宗  莲池  大理地区  大黑天  观音菩萨  经文  大理白族 
描述:里关系作贡献。在大理白族地区的佛教信仰中佛教密宗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史志、碑刻、石窟、佛塔、佛经、造像、观音信仰、寺庙等中找到有关白族佛教密宗的信仰痕迹。现以白族地区的正觉寺为,来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错简、脱漏示例以《相山集》与《慈湖遗书》为
作者:黄宽重  来源:古今论衡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错简、脱漏示例以《相山集》与《慈湖遗书》为
論宋明儒之内在张力:以宋明理学家对杨慈湖之批判为之分析
作者:黄信二  来源:当代儒学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杨慈湖  陆象山  心学  理学  儒学方法论 
描述:复杂万千,因此本文将先集中目标并设定探讨范围,以杨慈湖受宋明儒之批评为案例,从不同学者对慈湖的批判中,归结出理学家们的追求价值与对立性的语言背景中的哲学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