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青春《牡丹亭》的文本改编和读者接受初探
作者:张珂 黄建荣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青春《牡丹亭》  青春《牡丹亭》  文本改编  文本改编  读者接受  读者接受 
描述:文章以青春《牡丹亭》为例,先将剧本与汤显祖的原著《牡丹亭》进行了文本改编对比分析、讨论了青春《牡丹亭》的读者接受。
倾倒众生,望穿百年:观青春《牡丹亭》有感
作者:韩江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牡丹亭》  青春《牡丹亭》  戏曲文化  戏曲文化  市场化推进  市场化推进  现代社会  现代社会  古典艺术  古典艺术  现代艺术  现代艺术  当代人  当代人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当代人对戏曲的兴味索然与关注寥寥,不仅直接阻断了戏曲文化的市场化推进,更加剧了这种古典艺术与现代社会之间的陌生感。摇曳在风华渐逝的冷淡年岁中,戏曲以一种愈发孤绝的姿态,疏离在光影斑驳的现代艺术之外,持续着曲高和寡的尴尬与冷清。作为汤显祖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在未经“青春化”之前
新加坡越剧《邯郸梦》在印尼皇宫中的演出
作者:蔡曙鹏  来源:文化遗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越剧《邯郸梦》  曼库尼冈栏皇宫  缩编  异文化地区演出 
描述:的喜怒哀乐和理解故事的起承转合。新加坡戏曲学院在印尼曼库尼冈栏皇宫演出越剧《邯郸梦》是近年来汤显祖作品在异文化地区演出的特例。
论青春《牡丹亭》之于戏曲现代化的启示意义
作者:刘涛  来源:中华艺术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曲现代化  戏曲现代化  启示意义  启示意义  艺术精神  艺术精神  戏曲舞台  戏曲舞台  汤显祖  汤显祖  戏曲艺术  戏曲艺术  舞台效果  舞台效果  杜丽娘  杜丽娘  文学性  文学性 
描述:近现代以来,伴随整个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戏曲艺术在其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有两种误区:其一是疏离文学、突出表演技艺,使得戏曲成为内容空洞的程式展示;其二是在舞台上以现代科技手段展示现代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到青春文化载体:青春《牡丹亭》的现代创造
作者:王雯  来源:人文论谭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丽娘  文化载体  青年观  汤显祖  昆曲艺术  价值与意义  青春文化  爱情神话 
描述:其对昆曲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尝试--人民选修一《王安石变法》的教
作者:吴勇  来源: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选修模块  教学设计  实践思考 
描述:在普通高中历史选修模块实际教学中,教师对选修模块教材的把握度和学生对选修模块学习的重视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以人民选修一专题四《王安石变法》一节为例,阐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所进行的有益尝试。
从唐传奇《霍小玉传》到“上昆”《紫钗记》
作者:朱恒夫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霍小玉传》  《紫钗记》  唐传奇  艺术表现方法  戏曲剧目  审美趣味  伦理思想  审美态度 
描述:时代精神和人们的审美要求进行变异。因此从唐传奇到上昆《紫钗记》,实际上形成了四个差异相当大的霍小玉故事。
怎一个“和”字了得 “昆曲清唱剧”印象《南柯记》观感
作者:武文华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南柯记》  清唱剧  昆曲  印象  多媒体画面  舞台灯光  观感  上海音乐学院 
描述:2008年12月23日晚,昆曲清唱剧印象《南柯记》上演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两面垂落的纱幕将西洋乐队和昆剧乐队这两个伴奏意象,以及所有舞台的装置、背景上的多媒体屏幕等绰绰约约地展现
为古老昆曲找回青春:由昆曲青春《牡丹亭》进高校演出所想到的
作者:孔德鹏  来源:文化月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学生  昆曲艺术  牡丹亭  高校  传统文化  传统艺术  人文教育  高雅艺术  素质教育  古典美学 
描述:素有百戏之祖之称的昆曲迄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昆曲艺术文辞典雅清丽,曲调清新婉转,有着丰富的文学传统和表演艺术传统,是古典美学和传统艺术的精
传统经典的青春再现:昆曲青春《牡丹亭》文化现象研讨会综述
作者:詹怡萍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文化现象  研讨会  传统经典  昆曲艺术  中国艺术  青年观  研究员  杜丽娘  戏曲研究 
描述:青春《牡丹亭》于2004年4月完成了重新排演,两年间巡演于两岸四地,演出多达66场,2005年4月8日至10日和2006年4月18日至20日两度来到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演出,引起海内外戏曲界和文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