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546)
报纸(1975)
学位论文(119)
图书(63)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13)
历史名人 (822)
按年份分组
2014(523)
2012(568)
2010(471)
2009(422)
2008(477)
2007(299)
2004(117)
2000(52)
1991(17)
1988(19)
按来源分组
上海戏剧(78)
中国文化报(62)
齐鲁学刊(6)
戏曲研究通讯(6)
国学(3)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
江苏教育(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数学大王(下旬)(1)
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1)
在“梦”与“魂”之间——《倩女离魂》和《牡丹亭》比较研究
作者:欧俊勇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杂剧  元杂剧  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  郑光祖  郑光祖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出现的梦意象是魂意象的补充,梦体现了魂的欲求,由魂的活动引起的梦是主人公愿望的达成,魂与梦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浅析《牡丹亭》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作者:仲方方  来源:黑河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汤显祖  汤显祖  创作意识  创作意识  词曲音律  词曲音律  舞台演绎  舞台演绎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是明朝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最为兴盛时期的经典之作,无论从文学性、思想性来看,还是在戏曲表演、声腔发展方面,在中国戏曲史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不可磨灭的价值。
牡丹亭》的至情思想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
作者:谢拥军  来源: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小说研究  戏曲小说研究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思想  至情思想  女性情感教育  女性情感教育 
描述:变着明清女性的精神面貌。
牡丹亭》中杜宝形象刍议
作者:陈慧颖  来源:华中人文论丛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杜宝  杜宝  汤显祖  汤显祖  形象  形象 
描述:价值。
牡丹亭》作为修辞原型在后世文本中的复现
作者:林山  来源: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修辞原型  修辞原型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复现  复现  汤显祖  汤显祖 
描述:女性意识和爱情观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嬗变轨迹。
戏曲《牡丹亭》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作者:廖抱一  来源:运动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虚实相生  情至  圆梦  尚空 
描述:层次。而此四大层次,又源於中国哲学美学发展脉络中,所具有的儒家「情」与「性」、道家「虚实相生」、佛家「尚空」等思惟观点。
牡丹亭》与《桃花扇》的现代性萌芽略探
作者:焦宗烨 景菁  来源:文学界(理论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桃花扇  牡丹亭  现代性萌芽  理学传统  表达与反叛 
描述: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伟大。《牡丹亭》《桃花扇》这种表达与反叛交织的表现佐证了《牡丹亭》《桃花扇》两部划时代的戏曲巨著所客观表达的意识缺乏完整而宏伟的思想体系,仅属懵懂的现代意识或仅仅是现代性萌芽。
《西厢记》红娘与《牡丹亭》春香之形象对比
作者:郭红波  来源:科教文汇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春香  形象对比 
描述:本文将《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红娘与春香这两个重要的配角人物的形象的异同作了比较,并分析了她们形象不同的原因,展现了两位女配角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文化意义。
论《牡丹亭》的戏剧魅力
作者:薛晓妍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戏剧  戏剧  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  舞台调度  舞台调度  对白  对白  唱腔  唱腔  表演  表演  舞台美感  舞台美感 
描述:戏剧作为人类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有过辉煌的历史和巨大的成就,今后将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本文主要写自己对《牡丹亭》戏剧魅力的一些体会。全文主要分七个方面探讨《牡丹亭》的戏剧魅力。
从红楼梦反看牡丹亭
作者:张博思  来源: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  牡丹亭  牡丹亭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葬花吟》  《葬花吟》  思想价值  思想价值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艺术形象  艺术形象  悲剧命运  悲剧命运 
描述:诗人的才华不屈于自身的悲剧命运,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伤感气质与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凭借诗歌的渲染而深人人心,成为伤感主义与悲剧精神的化身并获得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她的《葬花吟》里清楚地表明着自己的心迹不愿踏足人混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