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4417)
报纸(2551)
图书(429)
学位论文(145)
会议论文(5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89)
历史名人 (3468)
地方风物 (28)
红色文化 (27)
非遗保护 (26)
才乡教育 (26)
宗教集要 (24)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905)
2012(710)
2011(567)
2009(536)
2007(401)
2006(299)
1999(139)
1997(104)
1996(104)
1964(4)
按来源分组
南国红豆(16)
文艺研究(16)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
戏剧丛刊(11)
甘肃社会科学(3)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
蒲剧艺术(1)
江苏人民出版社(1)
四川大学出版社(1)
哲理论坛(1)
悟入戏曲艺术精神的有益尝试——读程芸《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
作者:刘祯 刘涛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元戏曲  艺术精神  汤显祖  晚明  嬗变  艺术本质  现代学术  戏曲创作 
描述:着重理清两条线索:一条是戏曲本体观念的逻辑演进,另一条是戏曲艺术形态的历史衍变。落实为学理运作,就要求研究者能进入具体的戏曲史,去...
梦让评弹艺术走向全国——百集评弹电视片《啼笑因缘》录制记
作者:郭永江  来源:当代电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州评弹  《啼笑因缘》  评弹艺术  电视片  石锁  樊家  唱腔  说唱艺术  民族戏曲  沈凤喜 
描述:我平生对民族戏曲情有独钟,改革开放的形势,又使我心怀种种好梦,其中有一个困惑了我多少年的梦想,即让苏州评弹闯出江浙,走向全国。未料我为圆此梦却遭到了难以言表而义无可奈何的痛苦。
动荡末世的变雅之声——论元末临川诗人吴皋及其诗歌艺术
作者:廖以厚 钟浔如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诗歌  吴皋  《吾吾类稿》 
描述:吴皋是元代临川著名诗人 ,有《吾吾类稿》三卷传世 ,但历代治文学史者对吴皋诗歌缺乏深入的研究 .文章比较系统地研究吴皋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对临川古代文化
隐而不退的叙述者——从叙事视角的转换看汤显祖戏剧的改编艺术
作者:吕贤平  来源: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叙事视角  “临川四梦”  唐代小说 
描述:中的许多人物具有了显在的叙事功能,这种替身的叙事在本质上是一种全知叙事,由此可以窥见汤显祖戏剧叙事艺术之一斑。
忘形而得神 神明而章成——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构思艺术探讨
作者:孙辉  来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构思艺术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反游记常规,忘形而得神,千古传诵。其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篇游记具有很高的构思艺术。主要表现在以“求思”为中心展开内容、以“求思”为文眼安排结构和以“求思”为归宿
应是“绿肥红瘦”:绛殊仙草、林黛玉和史湘云关系艺术构思之探讨
作者:梁归智  来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曹雪芹  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  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  绛珠  绛珠  黛玉  黛玉  湘云  湘云 
描述:曹雪芹构思绛珠仙草、林黛玉和史湘云的关系,取意于李清照“应是绿肥红瘦”“却道海棠依旧”的诗句。
清新脱俗 典雅秀丽--民建中央画院副院长周鸣秋的中国画艺术
作者:孙明南  来源:现代领导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画  艺术赏析  典雅  副院长  脱俗  清新  画院  中央 
描述:祖父鲁少坡、
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再论《小山词》的思想特质和艺术成就
作者:刘凌 张学忠  来源:学术交流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小山词》  思想特质  艺术成就 
描述:思想的异类,具有现代个体觉醒的思想特质,应予以重新认定。从艺术性上看,《小山词》具有感情净雅、词学观纯雅、用词典雅的"雅"的艺术特征,特别是选用更纯粹、抒情性更强的小令,去芜取精,更为本色当行,使其
凝云抱峰 行思万里 庄小尖及其艺术
作者:孙晓枫  来源:潮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尖  王安石  水墨艺术  中国山水画  隐逸心态  笔墨语言  八大山人  文人画  山水画家  入世 
描述:经充分的表明了一种对
文化不应是标签 艺术不仅是概念: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泛文化
作者:付小明  来源: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初中  语文课堂  泛文化  浅文化现象 
描述:,不管有没有带领学生将文本吃透,参赛者最终都扛出了文化和艺术的大旗,在这些教师的课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