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7518)
报纸(699)
图书(193)
学位论文(167)
会议论文(4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8556)
地方文献 (39)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6)
非遗保护 (3)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1(514)
2010(505)
2009(458)
2007(383)
2002(230)
1999(212)
1998(191)
1996(240)
1987(151)
1979(39)
按来源分组
其它(237)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9)
百科知识(7)
老人世界(4)
中华书局(2)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中国粮食经济(1)
广西民族研究(1)
中国医疗保险(1)
教育史研究(1)
我国古代妇产科学的瑰宝——介绍元·勤有书堂刻本《妇人大全良
作者:朱定华 王咪咪  来源: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妇人大全良方  内容丰富  刻本  书堂  妊娠疾病  陈自明  学术思想  南宋  论述  产后 
描述: 《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南宋·陈自明撰于嘉熙元年(1237年),是我国论述妇产学科内容丰富的一部专书。其中元·勤有书堂刻本则又系《妇人大全良方》各刊本中,未经后人删补,论述全面,最能反映陈氏著作
从《周礼·考工记》沟洫关系看我国古代农田水利系统
作者:李亚明  来源: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考工记  水利工程  农业工程学:沟洫系统:结构关联  立体网络 
描述:《考工记》沟洫系统具有层次性、关联性、有序性3大特征,其间具有纵向、横向和上下的结构关联,由此形成立体网络,进而体现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假如我是王安石……”
作者:顾廷斐 王汉江  来源:湖南教育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引导学生  古诗教学  遣词造句  词语  老师  象征诗  执教者  月亮  瓜州 
描述:家的团圆。”听课者面面相觑,不免为执教者捏一把汗。可是这位老师安之若素,将“明”与“圆”
关注本民族的民间艺术——访潍县木版年画专家张殿英先生
作者:陈平  来源:美术杂志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年画  春节  新年  民俗生活  习俗  王安石  爆竹  情景  历史  开放 
描述:我们面前,"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贴年画。年画贴在墙上不揭下,第二年贴上新年画,以示除旧迎新。
一幅颂扬民族和睦的壮丽画卷-读曹禺新作历史剧《王昭君》
作者:龚义江  来源:剧本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族和睦  呼韩邪  单于  汉元帝  王昭君  匈奴人  历史剧  王安石  曹禺  汉书 
描述:叹她的离国出塞。这样写的原因,主要是作者把“和亲”看作是民族的屈辱所造成的。马致远的《汉宫秋》,虽然脱出前人窠臼,描写汉元帝对王昭君的爱情,
关于我国咏史诗的发展、价值的初探
作者:刘贵君  来源:吉林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咏史诗  史学思想  汉文帝  怀古诗  班固  古代诗歌  史学家  王安石  至情  项羽 
描述: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这首诗赞扬了汉文帝时名医太仓公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上书文帝愿替父赎罪的勇敢精神。缇萦非凡的胆识,不仅使汉文帝恻然至情而且感动了史学家班固,因此,对她
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儒法斗争的几个问题
作者:吴良镛  来源: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儒法  城市建设史  城防  儒家  新兴地主阶级  几个问题  规划思想  汉书  路线  王安石 
描述:我国城市建设史上儒法斗争的几个问题
我国法家的光辉哲学思想——唯物主义的“元气”学说
作者:何祚庥  来源:中国科学A辑 年份:197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夫之  辩证唯物主义  哲学思想  朴素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元气论  形而上学  天人感应  自然观  王安石 
描述:有某些朴素辩证法的思想家。正是这些朴素唯物主义者在和儒家的“天命论”、“天人感应论”,宋明以来的“理学”、“心
论宋代理学对我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影响
作者:苏宝荣  来源:古汉语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理学  语言文字学  乾嘉学派  “右文说”  乾嘉学术  《致巴特雷上尉的信》  学术思想  《说文》  王安石  《诗经》 
描述:字学不能不产生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是:(一)直接影响:理学的思辨精神启发宋人对语言文字研究作理性的思考:其一是在语言文字的说解中力求创发新义;其二是注重对语言规律的探讨。(二)历史的影响:为后世的学术发展提供契机,清代人融汇“汉学”与“宋学”,兼取两家之长,使传统的语言文字研究达到颠峰
自然、雕琢与锤炼:古代文论学习札记
作者:江午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  论学习  王安石  《与兄平原书》  “自然”  刘熙载  自然美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审美趣味 
描述::‘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若铺锦列绣,亦雕绩满眼。’”可见当时之审美趣味。其后,历代许多文论家都标举自然美。如南朝梁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慨叹当时文坛“自然英旨,罕值其人”,唐司空图在其诗论《二十四诗品》中专列“自然”一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与友人谈及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言道:“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清人的诗话、词话中,对“自然”的标榜更是俯拾即是,如“自然古雅有风神”、“(诗)尤贵自然”、“字句要刻画而自然”、“词以自然为尚……古人名句如‘梅子黄时雨’、‘云破月来花弄影’,不外自然而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