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9)
报纸(175)
学位论文(7)
会议论文(4)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16)
地方文献 (32)
才乡教育 (8)
宗教集要 (5)
红色文化 (3)
地方风物 (2)
按年份分组
2014(90)
2013(31)
2012(49)
2011(23)
2009(26)
2007(20)
2005(11)
2004(11)
2001(6)
1999(9)
按来源分组
婚育与健康(1)
雨花(1)
长江文艺(1)
福建艺术(1)
人民文学(1)
青年作家(1)
科学与文化(1)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学习博览(1)
投资与创业(1)
淑真生卒年再考索
作者:缪钺  来源:文献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淑真  生卒年  考索  生活年代  北宋末年  考辨  南宋  曾布  撰写  主旨 
描述:我于1990年10月撰写《淑真生活年代考辨》一文,刊载于《文献》1991年第二期。文中主旨在考定淑真是南宋人,所谓淑真于北宋末年在汴京与宰相曾布之妻魏夫人交往之事,乃臆说不可信。文末曾附一小段
萧山氏藏砚 第十一 栎园著书砚
作者:朱传荣  来源:紫禁城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萧山  隶书  明万历  周亮工  楷书  篆书  陆离  康熙  月生  字元 
描述:砚宽一六、长一二点六、高十点四厘米。砚背镌铭十六字,隶书,款署“锄月生宝用”楷书。砚侧镌“栎园著书砚”隶书。“栎下老藏”篆书方印。
宗教生命:作为莎士比亚历史“他者”参照的汤显祖:杜丽娘与
作者:蓝凡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汤显祖  杜丽娘  罗密欧与朱丽叶  牡丹亭  性爱  宗教改革运动  他者  精神世界  世俗化 
描述:汤显祖的《牡丹亭还魂记》完成于1598年,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完成于1595年。《牡丹亭》是汤显祖的晚期作品,却是他一生创作中最伟大的传奇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是莎士比亚前期创作中最具悲剧
恒鹏:“先看病后付费”应是医改水到渠成的结果
作者:温墨  来源:时代周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丽的谎言了。 先看病后付费不能全面推行的原因很复杂 恒鹏认为,“先看病后付费”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与陆学术之争
作者:周建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王安石  心学政治观  陆之争 
描述:此也构成了陆之争的重要环节。《荆国王文公祠堂记》中所反映的"心学政治观",代表了陆九渊晚年思想的成熟境界。
陆关于“尊德性与道问学”关系之争
作者:吴凯雷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尊德性  道问学  争辨 
描述:“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关系是朱熹与陆九渊在教育思想方面的主要争辩之一。此争辨主要集中在道德知识怎样转变为道德品质,这本身即为德育教育的重要问题。对今天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寿昌入《二十四孝图》原因探析
作者:陈晓燕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二十四孝  寿昌  王安石  黄庭坚  熙丰变法  苏轼  士大夫  居敬  元代  江西诗派 
描述:元代郭居敬所辑的《二十四孝图》,一直被历代统治者当成彰显孝道的范本,其中所收录的宋代人物仅有黄庭坚和寿昌。黄庭坚是英宗治平四年进士。他不仅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并且在书法领域也造诣颇深,因此历来
右《唐宋六家文衡》与曾巩散文
作者:邹书  来源: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六家文衡》  曾巩  散文  理学 
描述:这种独特的安排是朱子理学的不断强化,科举考试机制的长期存在,浙东地区学术文化的理学氛围,氏家族的儒学传统,交往群体的儒学观念以及右自身“尊经重道”的文学思想等多重因素联合作用下的产物。
陆之争:宋儒经典解释取向的政治蕴涵
作者:任剑涛  来源:原道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经典解释  政治效应 
描述:子原则。两者都试图达到同时兼治人心-社会秩序的效果。在鹅湖之会上,陆展示了各自的基本立场,其后各以师承长期延续。王阳明折中陆,但仍取孟学立场,经典解读服从于德性感悟。这两种取径,包含了
传统戏曲绽放时代光彩:青春版昆曲《牡丹亭》成功原因初探
作者:姚瑶  来源:中国科技博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描述:青春版<牡丹亭>白海内外上演以来,获得了巨大成功,而且为昆曲在tIt界范围内的推广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受到大学生的热爱,本文着手从时代背景、独特创意、故事情节中的"青春"三个大的方向,去探究青春版成功的原因,对传统戏曲的文化传承有很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