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54)
学位论文
(24)
会议论文
(7)
图书
(4)
报纸
(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51)
才乡教育
(38)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3
(18)
2012
(23)
2010
(14)
2009
(14)
2008
(13)
2006
(20)
2002
(6)
1999
(20)
1998
(22)
1986
(6)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0)
抚州师专学报
(23)
周易研究
(4)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四川戏剧
(1)
人文杂志
(1)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
学海
(1)
法律文化研究
(1)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1)
相关搜索词
儒家
心学
周礼
儒者
陆九渊
周公
现代
先秦儒学
易学
朱陆异同
三教一致
创造性机制
体用
儒家心学
人与自然的直接关系
理学
吴澄
去功利化
六经注我
禅学
宋明理学
客观唯心主义
发展演变
江西省
程朱理学
本心
本体论
真理
人格美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儒家心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354
条
程朱理学与陆王
心学
的交锋
作者:
青子衿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程朱理学
朱熹
陆九渊
思想学术
基本框架
理学家
儒学
主要特色
儒家
道统
周敦颐
描述:
谈性命。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
儒家
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
章学诚学术思想与陆九渊
心学
精神发微
作者:
石明庆
王嘉川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章学诚学术思想与陆九渊
心学
精神发微
陆象山「心即理」哲学与其「易简工夫」论
作者:
黄甲渊
来源:
鹅湖学志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心学
心
理
良知
良能
心生物
心生理
描述:
陆象山「心即理」哲学与其「易简工夫」论
论包恢的三种"自然"说
作者:
陈良运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包恢
心学
美学
自然
主体
客体
文体
描述:
摒去人工匠气,臻至“天巧”境界。包恢的诗学以
心学
为根柢,在宋代程、朱理学家的诗论中别树一帜,是中国诗学批评史上颇有光彩的一家。
论陆九渊的《易》学思想
作者:
杨月清
来源:
延边大学东疆学刊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陆九渊
易学思想
心学
本体论
工夫论
古代哲学
描述:
环节,都是中国哲学在宋明时期具备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陆易思想不仅集中体现了陆九渊的
儒家
一贯立场,而且更加反映了他的
心学
特征。
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
儒家
哲学:从董仲舒到陆象山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全国新书目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学的进路成为两者的内在结合,以精深的、真正太极化了的道理,来开显活的时间意识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和历史文化体验(其中必含中华与西方的历史文化交往体验),开启出一种有灵性的、时机化的、不离人的实际生活的哲-理。
早期
儒家
與人類中心主義環境哲學的對話
作者:
莊慶信
来源:
哲學與文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哲學
早期
儒家
環境倫理
倫理原則
仁
天人合德
價值陶成
描述:
由於此中西兩種思想十分類似,本研究將考查兩者之間到底有何異同?彼此能否透過對話而更為成長?為現代中國人什麼樣的環境哲學比較合適?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早期
儒家
的環境倫理、環境倫理基礎、環境素養與西方
儒家
博学传统中的经世实践-论王应麟学术进境
作者:
林素芬
来源:
鹅湖月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儒家
博学传统中的经世实践-论王应麟学术进境
陆九渊
心学
中的“物与我”、“心与物”──陆九渊
心学
九辨之五
作者:
涂宗流
来源: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物
我
心
本心
描述:
中国古代哲学中“物我关系”是在“天人合一”的基础上提出的 ,与康德“为我之物”中的“物”、“我”不是一回事。说陆九渊哲学体系中“‘心’和‘物’的关系是颠倒的”、“‘心’就变成世界万物的本源”的评论 ,毫无事实根据 ,纯属虚言妄说。“如镜中观花”是一个比方 ,与禅宗思辩毫无关系
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
作者:
杜维明
来源: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与哲学史)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儒学
道德实践
知识分子
科举制度
陆象山
刘宗周
王阳明
主观主义
儒家
道德理想
描述:
宋明儒学的中心课题[美]杜维明宋明儒学,如果根据日本岛田虔次先生的提法,可以说是东亚文明的体现。也就是说宋明儒学的兴起,如果从中国的儒学的发展来看,是儒学第二期的发展。第一期是先秦两汉,经过了魏晋玄学、隋唐佛教以后,在思想上,大家一般的提法是儒学衰亡...
首页
上一页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