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现代中学生的青春形象应是怎样的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政史地(七年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生  形象  流行文化  标准化  当代社会  学生家长  学校  冲击  现代中学  个性 
描述:曾经,中学生以一种标准化的形象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流行文化的冲击,这种形象受到了许多人尤其是广大中学生的质疑。那么,在当代社会,中学生的青春形象应是怎样的?在中学生、家长、学校各方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牡丹亭  牡丹亭  影射  影射  戏剧文学评论  戏剧文学评论  文学作品研究  文学作品研究 
描述:论明清《牡丹亭》研究的影射问题
略论《牡丹亭的集唐诗
作者:黄斌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集唐诗  集唐诗  文体特征  文体特征  文学功能  文学功能 
描述:在以戏曲为本事的《牡丹亭,出现了大量集唐诗,文章将着力于概括其文体特征及在剧中的文学功能。融入戏曲母题的《牡丹亭的集唐诗,除秉承了传统集句(唐)诗的总体特点外,在文学特征及文学功能上也有新
守法应是政府“第一形象
作者:林治波  来源:领导文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依法行政  守法  政府  执法行为  行政执法  形象  程序意识  解决问题  人民群众  法治意识 
描述:政府带头守法,重要的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这是依法行政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最能直观感受到的政府第一形象。法律是讲程序的,钉是钉,铆是铆,不能乱来。因此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法的程序意识,最大限度地压缩
古代戏曲选本的《牡丹亭》改编
作者:赵天为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选本  戏曲选本  牡丹亭  牡丹亭  改编  改编 
描述:起丰富的表演技巧,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使《牡丹亭》在不断的自我完善,永葆艺术的青春。
论《画中人》与《牡丹亭“情”的异同
作者:刘爽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画中人  牡丹亭    异同 
描述:通过对吴炳《画中人》和汤显祖《牡丹亭》在故事和思想层面的比较,说明二者表达“情”的过程中,相同之处在于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希望打破封建的束缚。不同之处在于《画中人》表达的情细腻,委婉而曲折;《牡丹亭
一次可贵的实践:日版《牡丹亭
作者:康迪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无限意味  意象空间    昆曲  戏曲  服装  创作者  日本歌舞伎  演员表演 
描述:我爱看戏.最初被吸引是因为戏曲之"妙"——一个手势,契合无限意味;几张桌椅,能摆任意场景;一通锣鼓,打出波浪与风声,简简单单便营造丰富意象空间,处处闪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可是后来却常看到"笨",服装更华丽,舞台更精美,乐队更庞大,编曲更繁复,创作者仿佛下了大力气,观来却总差了一点动心.
冷遇的宿命:论《牡丹亭柳梦梅形象
作者:田雯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梦梅  柳梦梅  创作思想  创作思想  接受与传播  接受与传播 
描述:牡丹亭》里柳梦梅这一形象虽然承担着爱情男主人公的角色,但是对他的研究却甚少,并且存在诸多非议,较之于在戏曲史和文学史的地位相差甚远。本文试图从汤显祖的创作思想与《牡丹亭》的接受和传播这两方面
解析《牡丹亭柳梦梅形象的意义
作者:吴天宁  来源:文教资料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柳梦梅形象  柳梦梅形象  特点  特点  结构作用  结构作用 
描述:非是一个毫无光彩的角色,而是与形象相映衬而存在的.
舞剧《》创作感思
作者:肖燕英  来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舞剧脚本  立意  象征性空间 
描述:案,分别从舞剧脚本的立意搭建,舞剧的象征性空间两方面展开分析,为文学剧本改编舞剧创作提供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