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874)
报纸(673)
学位论文(31)
图书(26)
会议论文(1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59)
地方文献 (101)
地方风物 (17)
宗教集要 (14)
才乡教育 (10)
红色文化 (6)
非遗保护 (5)
文化溯源 (4)
按年份分组
2014(324)
2013(87)
2004(35)
1996(27)
1990(17)
1984(14)
1981(8)
1933(3)
1932(3)
1930(7)
按来源分组
大夏周报(6)
扬子晚报(3)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
闽江学院学报(1)
商周刊(1)
湖南教育(1)
创作评谭(1)
爆炸与冲击(1)
福建质量管理(1)
“谁说何涛做不对!”
作者:代士英  来源:小学德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数学老师  父母离异  数学课  练习  新大陆  哥伦布  快步走  同学 
描述:[案例]五(2)班有名学生叫何涛(化名),父母离异,随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成绩比较差,他在老师和同学们心里上了黑名单。一天,正在上数学课,新知之后同学们开始练习,忽然何涛的同桌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喊道:老师,何涛做对了!这时年轻的数学老师快步走到何涛面前,看了看他的练习
词二首
作者:李国瑜  来源:诗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河沿  五十年  附属中学  击鞠  复育  金陵  黄鹤  武昌  筋力  同学 
描述:词二首
语文课应是一段快乐时光
作者:卢佳芬  来源:新语文学习(教师版 小学专辑)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课  课堂  学生  教师  快乐  老师  教学  表达  同学  偏旁 
描述:语文课应是一段快乐时光
咱们班的“三剑客”
作者:朱嘉伦  来源:作文大王(小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  音乐课  长标志  女生  恶心  习惯  历史悠久  同学  黄松  体育课 
描述:咱们班的“三剑客”
老师的眼睛应是两面放大镜
作者:孙春梅  来源:吉林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放大镜  眼睛  老师  作业本  树立榜样  屡教不改  批阅  同学 
描述:;也曾拿班里字写得最好的同学的本子给他树立榜样,让他照人家的样子写;也曾请过他的家长,可是效果都不大。
“绿”出思念
作者:欧阳水秀  来源:小学语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  思念  《泊船瓜洲》  写诗  王安石  江南  诗人  同学 
描述: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写出真情来
作者:公维国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杜丽娘  牡丹亭  写出  话题作文  丫环  文章  创作  同学  死刑犯 
描述:相传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时,当写到丫环哭杜丽娘之死时,汤显祖也哭了起来,可见,好文章都是情之所动的产物。所以,作文时只有写出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文章才有可能感人,才有可能得到读者的认可。那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
乱谈菊花
作者:暂无 来源:家教世界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野菊花  王安石  城市  宋代  市花  冰糖  马蹄粉  同学  摆渡  苏东坡 
描述:同学们,大家好!又到了秋高气爽的金色季节了。你发现了么?在马路的绿化带、小区的花草区、公园里甚至你家的阳台上,都少不了一种花的身影——对了,它就是菊花。为什么菊花种植在我国那么普及?为什么它深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关于菊花,你又知道多少趣事、多少诗章呢?现在,我们就和摆渡、丫丫一起去了解菊花吧——
幽默丛林
作者:暂无 来源:初中生学习(中考与作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师  三毛  学生  王安石  欧阳修  历史课  同学  幽默  课桌  丛林 
描述:难不倒的学生历史课上,老师正讲得兴致勃勃,一个外号叫三毛的同学却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老师十分生气,就把三毛叫了起来。老师问:王安石和欧阳修有什么共同点?
“华”与“花”详解
作者:丁远高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华”  “花”  《游褒禅山记》  详解  王安石  有意识    同学 
描述:在教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文的过程中,我在读第一段时,有意识地将“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中的“华”读作“huà,然后向同学们提出疑问:“在这一段中,我有没有明确读错的字音?”[第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