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712)
报纸(2168)
图书(397)
学位论文(49)
会议论文(30)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949)
地方文献 (200)
红色文化 (68)
才乡教育 (36)
宗教集要 (36)
地方风物 (34)
非遗保护 (24)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4(715)
2013(217)
2012(417)
2001(111)
1999(91)
1997(118)
1995(109)
1992(46)
1991(44)
1990(38)
按来源分组
其它(156)
人民法院报(9)
空运商务(8)
航空史研究(2)
广东党史(2)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1)
南京党史(1)
共产国际研究(1)
福建党史月刊(1)
郎不敢题“糕”字
作者:温朝公  来源:朔方 年份:196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刘禹锡  用字  六经  周礼  掌教  清明  白居易  子京  重阳节  口语 
描述:唐朝名诗人刘禹锡,用字非常严谨。据说不是六经上用过的字,他都不肯用。如咏清明诗句“马上逢寒食。春来不见饧。”似乎采自民间口语,并非出自经典,但据后人攷证,《周礼》:“小师掌教箫”之下,有一条小注云:“如今卖饴饧者所吹也”,才知道“饧”字也是六经注所有的。又如,刘禹锡重阳节咏诗,想用“糕”字,但是因
因生平思想考辨
作者:商聚德  来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许衡  生平思想  静修  吴澄  考辨  孙奇逢  文集  仕元  《宋元学案》 
描述:所知。近年来,有关元代和因的文章和专著多了起来,填补了这个空白,引起了人们的很大兴趣。但是,关于因的生平及思想,说法上还颇有出入,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特就几个问题谈点浅见。
“曹王”、“曹”辨
作者:张亚新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植  建安文学  胡应麟  钟嵘  建安风骨  许学夷  诗品  建安时代  建安七子  五言诗 
描述:王褒庾信传论》云:“曹、王、陈、阮……斯并高视当世,连衡孔门。”《隋书·文学
麟瑞教授归真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穆斯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拉伯语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伊斯兰文化研究  《毛主席诗词》  翻译理论和实践  教授  中国伊斯兰教  爱资哈尔大学  翻译工作  文学研究会 
描述:麟瑞教授归真本刊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麟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目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78岁。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
论鸦片战争时期的韵珂
作者:刘文俊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英军  清政府  《鸦片战争》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效力赎罪  林则徐  防御工事  清军  道光朝 
描述:韵珂,字玉坡,山东汶上人,1840年由四川布政使接替因失定海而被革职的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在浙抚任上,他主战坚决,备战积极,但后来突然又上奏主“和”。本文拟对这段时期的韵珂略作分析。
深切怀念麟瑞先生
作者:孙承熙  来源:阿拉伯世界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法研究  阿拉伯语  诞辰纪念  传染病医院  “有”字  名词句  度过难关  语法教学  肿瘤医院  理论联系实践 
描述:1日晚7时零5分,病魔无情地夺去了刘先生的生命,这离刘先生病情恶化组织抢救还不足24小时!
麟瑞教授生平
作者:暂无 来源:阿拉伯世界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阿拉伯语  伊斯兰文化研究  中国伊斯兰教  文学研究会  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语言文学  教授  外国文学  北京市海淀区  北京大学 
描述:幸逝世,享年78岁。
大年与史学界“五老”
作者:周秋光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年  史学界  马克思主义  历史文献  史学领域 
描述:大年来往书信选》(上、下)二册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06年9月出版。《书信选》反映大年先生的学术精神以及他和史界学人的交往。本刊发表五则来稿,表达我们对大年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民初女记者韵琴
作者:李西亭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闻记者  袁世凯  杂著  兴化  江苏  启迪  事略  文字  小说  政局 
描述:人。生
敬答衡如老先生
作者:李锄  来源:上海中医药杂志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灵枢·骨度  衡如  校勘者  背骨  说文  脊骨  释骨  灵枢经  沈氏  脊柱 
描述: 衡如老先生《就〈灵枢·骨度〉背骨段校勘问题与李锄先生商讨》一文,对拙作《〈灵枢·骨度〉新校勘三则》中的一则提出异议,经反复研究,终难苟同,爰撰此文作答,并与老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