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综合与创造:宋代文化的整体扫描
-
作者:余悦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代文化 新的综合 农耕文化 古文运动 封建社会后期 宋代书院 城市文化 游牧文化 宋代教育 王安石
-
描述:新的综合与创造:宋代文化的整体扫描余悦1.任何一个有活力的民族,只有时时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认识自我,超越传统,从传统中找寻面向未来的力量,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
-
中国古代文学(下)综合练习题贰
-
作者:张大安 来源:当代电大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艺术特色 综合练习 李清照 欧阳修 思想内容 王安石 黄庭坚 周邦彦 范成大
-
描述:C.唐来派 D.桐城派 4)《明妃曲》一诗的作者是( )。 A.欧阳修 B.王安石 C.杨万里 D.范成大 5)“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选自( )的《浣溪纱》一词。 A.秦观 B.柳永 C.李清照 D.晏殊 6)《游金山寺》一诗的作者是( )。 A.王安石 B.黄庭坚 C.苏轼 D.文天祥 7)王禹(?)是( )时期的代表诗人。
-
南北西东总不同:几则古代剧论的启示
-
作者:张传若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青春版《牡丹亭》 古代 戏曲剧种 创意策划 地方戏 昆曲
-
描述:不顺也”。笔者对地方戏剧种问题本已多有感触,加之近读明代沈、徐渭、王世贞等人的一些剧论,想法尤多,遂成此文以记之。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纯粹探讨学理,而并非企图以此为地方戏争取观众而张目。——原因很简单,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他的《中国戏剧史》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当代观众的认可,是一种超越理性的感性接受,这也是艺术传承与哲学和科学传承最大的不同。很多人试图用逻辑思维的方式说服当代观众接受或抵拒某种传统艺术,结果总是徒劳,因为感性接受属于另一个世界。”一、地方戏之成为问题今天的中国,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无疑已与整个世界深深地融为一体,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等世界性现象当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样一个交通、通信都极其发达,人们之间的沟通也突破语言障碍而变得极为简便的所谓“地球村”时代,中国戏曲...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5卷总目次
-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大学学报 砂岩型铀矿床 潜力分析 核资源 江西省 信息科学 数值模拟 相山铀矿田 矿化特征
-
描述:《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第35卷总目次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25卷总目次
-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陆九渊 以人为本 英语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教学 新形势 普通高校 东华理工学院 浅谈 思考
-
描述:~~
-
《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丛书》总序
-
作者:王运熙 来源:书屋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散文创作 古文运动 欧阳修 柳宗元 魏晋南北朝 王安石 苏轼 唐顺之 散文发展史
-
描述:合在一起,相提并论的开端。明代中期,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一批文人出来,大力推崇并学习以八家为主的唐
-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总目录 (总第94-99期)
-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名作赏析 陶渊明 元杂剧 苏轼 黄庭坚 中国古代 王安石 文学知识 诗经 近代小说
-
描述:《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总目录 (总第94-99期)
-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总目次
-
作者:暂无 来源: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华理工学院 探索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 比较研究 高职学生 对策研究 元认知 与时俱进 抚州市 汤显祖
-
描述:《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第26卷总目次
-
《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总目录(总第82—87期)
-
作者:暂无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游记 赏析 古典 范成大 元杂剧 中国戏剧 孙悟空 王安石 学术研究 文学知识
-
描述:《古典文学知识》1999年总目录(总第82—87期)
-
“物含妙理总堪寻”讲评
-
作者:田宗昌 付卫锋 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数外)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自然界 王安石 议论文 人类社会 启示 文字 鸟兽 命题作文 发展等级 文题
-
描述:【作文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王安石曾说过:"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古人云:"境自远尘皆入咏,物含妙理总堪寻。"的确,自然界包罗万象,生生不息,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