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36)
报纸(58)
学位论文(5)
图书(5)
会议论文(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31)
地方文献 (71)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2)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34)
2013(15)
2011(27)
2001(9)
2000(5)
1999(5)
1998(4)
1997(6)
1987(5)
1981(3)
按来源分组
中国戏剧(5)
戏剧文学(5)
中国文化报(2)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
农业考古(1)
平顶山日报(1)
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1)
领导文萃(1)
读书杂志(1)
歌曲(1)
昆曲小剧场的探索 观《我的浣纱记:伯龙夜》有感
作者:孙书磊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剧场戏剧  昆曲艺术  临川四梦  汤显祖  演出形式  江苏省  舞台  范蠡  戏剧梅花奖  探索 
描述:小剧场戏。2008年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已肇其端倪,而2010年国庆期间该院创作演出的《我的浣纱记——伯龙夜》,又为昆曲小剧场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文相近 其趣各异——细《游褒禅山记》与《石钟山记》
作者:李兴茂  来源:中学语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褒禅山  石钟山  王安石  游记散文  苏轼  中国古代  表现手法  感性  地理沿革  文章 
描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一同被选入人教版高中第三册第五单元。这两篇文章常被人相提并论,因为两文颇为相似:同为中国古代游记散文的名篇;长短相同,均为五百多字;结构和表现手法相近,都是先考察所游地的地理沿革,再写实地的游
爱心·诗心·史心——漫散读高治军的诗
作者:袁浩  来源:河南教育(高校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心  治军  王安石  新表现  沉思  历史  题材  山水诗  歌行  心灵 
描述:对于高治军先生的两部诗集《我手写我心》《沐春踏歌行》,我如沐春风般披诵回环,爱不释手。掩卷沉思,细细品味,王安石的四句诗一下子涌现在脑际:杨雄识字无人敌,何逊能诗有世家。旧德醉心如美酒,新篇清目胜真茶。
能自燃又助燃 王「石二锅」区经理 王益珊 一心一意的力量
作者:贺桂芬 邱剑英  来源:天下杂志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怎样才是充满「自燃性」的人才?这三位「自燃人」如何找到燃点,不只燃烧自己,更成为助人燃烧的力量?
书法书法小品第四王文治致曾燠手札
作者:孙稼阜  来源:书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文治  书法  手札  小品 
描述:王文治(一七三〇-一八〇二),清代书家。字禹卿,号梦楼。
走一条不寻常的路 建一座中国新锑都——贵州兴黔联合锑
作者:李欣  来源:经济工作月刊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  访谈录  焦锑酸钠  总经理  贵州黔西南  开发领域  黔西南州  总工程师  锑资源  精锑 
描述:我的职责。 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
江西词脉共清雅 风味细各千秋:谈晏殊词与欧阳修词的风格差异
作者:张英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殊  晏殊  欧阳修  欧阳修  风格  风格  伤春  伤春  悲秋  悲秋 
描述:而常品味酒醒后的孤独;而欧阳修则更具有外向的与他人同乐的精神,其词常表现对于歌舞、美酒的深深沉醉。
律文采俱工,案头场上两擅(上)-论吴梅的《霜厓三剧》
作者:王卫民  来源:戏曲艺术(北京)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杂剧  作家  湖州  义士  汤显祖  创作实践  舞台演出  戏剧冲突  矛盾冲突 
描述:》、《钗凤词》、《长宏血》、《义士记》等十余种。1933年,
沈璟的学成就-江苏古代戏曲家研究之四
作者:俞为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戏曲  吏部  沈璟  世族  嘉靖  万历  官职  江苏吴江  戏曲理论  汤显祖 
描述:一、生平和著述 沈璟,字伯英,晚字聃和,号宁庵、词隐生。由于他做过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官职,故时人又称他为沈吏部、沈光禄。江苏吴江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卒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沈璟出身于一个“代有显宦”的世族大家,他父亲沈侃
《明妃》“泪湿春风鬓脚垂”试解
作者:许隽超  来源:北方论丛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明妃  春风沾泪 
描述:前辈学者对“泪湿春风鬓脚垂”七字多有阐释。如果试以“春风”为切入点作解,“春风”其实并不能等同于“春风面”。“泪湿春风”是写昭君泪流之多,展现了诗人奇妙的艺术构思。“鬓脚垂”与“泪湿春风”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解读这一名句提供了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