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浅谈《牡丹亭》中“”的丰富性
作者:朱小利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丰富性  戏曲作品  《西厢》  产生时代  汤显祖  “杜丽娘” 
描述:浅谈《牡丹亭》中“”的丰富性
儒家之“”与《牡丹亭》的思想魅力
作者:兰珊  来源:四川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儒家  汤显祖  万历年间  意识形成  先秦儒学 
描述:儒家之“”与《牡丹亭》的思想魅力
牡丹亭》的接受研究与“心”“”学之争
作者:王妍  来源:宜宾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至情  理学  阳明心学  儒学理想复归 
描述:坛思潮的演变.
从戏剧范式看中西艺术审美精神的差异:以青春版《牡丹亭》和音
作者:安博 石蒙蒙  来源:戏剧文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  西方戏剧  西方戏剧  牡丹亭  牡丹亭  《猫》  《猫》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艺术审美精神比较 
描述:牡丹亭》和音乐剧《猫》入手,对显在的艺术内容和形式进行尝试性分析,进而得出些中西艺术内在的深层次差异,从而使我们深化对中西艺术理念的理解,作为窥见以人为审美主体的中西文化创作者在审美精神上的差异。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比较
作者:高晴宇  来源:青春岁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比较 
描述:16世纪末,中西方文学史上诞生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爱情名著。它们在追求爱情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等方面,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但又同中有异,各具特色。
《红楼梦》中的/欲论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为中心
作者:欧丽娟  来源: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才子佳人小说  西厢记  牡丹亭  红娘 
描述:原因;其次则是深入剖析贾母之「破陈腐旧套」,抉发其中所涉及的四个批判焦点,亦即:不合情理之逻辑安排(以「红娘」的角色塑造为主)、浪漫爱情包装下之情欲实质、边缘文人之创作心理(包括「妬富」与「遂欲」)、阅读反应之受众影响论等多重面向,确然代表了《红楼梦》对此一文类的全面总检讨;最後则确立贾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批评与其阅读行为同时并存的合理性,实不影响其批判的高度效力,而确证曹雪芹有意识地颠覆和推翻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学的浪漫爱情观。
“哀”“乐”相衬更浓
作者:石毅坚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乐境  以乐景写哀  反衬  杜丽娘  窦娥冤  表现方法  情境  牡丹亭  戏曲创作  艺术规律 
描述:,写喜事必须要"枝头鹊雀喳喳叫"吗?写倒霉必
“粤韵红梅再续”戏迷见面会
作者:成德承  来源:南国红豆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昭君出塞  广州市  文化广场  活动策划  粤剧  文化公园  香港  红梅  广东  牡丹亭 
描述:子专程从香港来到广州,为她打气、捧场,场面颇为温馨。首先,陈韵红以一曲《昭君出塞》先声夺人;随后,陈韵红与拍档黎骏声对唱了一曲《同是天涯沦落人》;陈韵红香港戏迷会干事钟小梨演唱一曲《牡丹亭》选段
之所钟 正在此辈--从杜丽娘到林黛玉
作者:单世联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杜丽娘  林黛玉  爱情  贾宝玉  汤显祖  牡丹亭  柳梦梅  传统社会  至情  悲剧 
描述: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上也有好文字.……”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
评吴炳的《邮说》
作者:于成鲲  来源: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吴炳  临川派    戏剧理论  文学作品  艺术主张  研究分析  文学史  牡丹亭 
描述:没有他的地位。我认为对吴炳的作品要从他的创作指导思想上去研究分析,才有可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遗憾的是吴炳的戏剧理论留下来的极少,除《邮说》以外,其他材料尚未发现。《邮说》是吴炳留给我们的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