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太学”及其周边诸问题
作者:朱剛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张方平  北宋  程颐  石介  文章  思想史  范仲淹  古文  追求卓越 
描述:北宋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权知贡举,"时举者务为险怪之语,号‘太学’,公一切黜去,取其平淡造理者,即预奏名"。此年登第者中有程颢、张载、苏轼、苏辙、曾巩、曾布、王韶、梁焘、吕惠卿、章惇
“荊公”别解
作者:劉成國  来源:宋代文化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别解  杜甫  创作  胡茄十八拍  文化研究  四六文  唐人  宋人  绝句 
描述:一般认为,"荆公"是针对王安石后期的诗歌风格而言。它的诗歌载体主要是以绝句为主,艺术风格上则寓悲壮于闲淡,雅丽精绝,脱去流俗,锻炼精巧等等。近些年东,也有学者从王安石的诗艺发展、政治生涯、晚年心态
读汤显祖《竹烹茶》诗小议
作者:赵荣  来源:戏文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茶叶生产  汤显祖      支柱产业  农村经济  名牌产品  品牌宣传 
描述:读汤显祖《竹烹茶》诗小议
汤显祖《竹烹茶》诗小议
作者:徐应善  来源:茶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烹茶  主导产业  农村经济  名牌产品  品牌宣传  浙江省  名茶  农业 
描述:汤显祖《竹烹茶》诗小议
野径新除讲
作者:雪松  来源:江西教育:管理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觏  盱江书院  高等教育史  北宋 
描述:野径新除讲
三宫·六·七十二妃
作者:毛建华  来源:法制博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一夫多妻制  《礼记》  统治阶级  《周礼》  天子  记载  礼制  周代 
描述:否准确可靠暂且不论,但《管子·小匡》说齐襄公“九妃六嫔、陈妾数千”;《墨子·辞过》又说:“当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国拘女累千,小国累百”;《孟子·尽心下》也说:“太人……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这一些记载可以证明《礼记》与《周礼》关于周代君主已有近百个妻妾的记载.是大致可信的。[第一段]
从宋代台阁的繁衍看文学派的形成机制
作者:祝尚书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台阁  西昆派  杨亿  晏殊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描述:又不断地变异创新,从而保持了文学继承的多样性和持续性,是宋代文学派林立的形成机制,也是推动文学发展和繁荣的强大动力,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应当给予肯定。
古代“记”文章的分类与特点
作者:方丈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徐霞客游记  中学语文课  旅行见闻  永州八记  杂记  柳宗元  王安石  文学形式  古代  写景状物 
描述:山记》等。二、记事类。这类作品主要是记述某一事件的经过情况的。如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方苞的《狱中杂记》等。三、记人类。这类杂记叙述历史上重要事迹。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究践履”
作者:陈奇  来源:贵州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阳明  “知行合一”  陆九渊  心即理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精神本体  知与行  事功精神  《传习录》 
描述:同程朱一样,他也认为知在先,行在后.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者,他的知行观自然不同于程朱,然而也不同于陆九渊.他的主观唯心主义较之陆九渊更为彻底,不仅认为心即理,而且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他认为,陆九渊的知先后行论,将知与行划分为认识的两个阶段,有滑向心外有物、心外有理的危险.他认为,所谓知,就是人生而具有的良知;所谓行,就是去恶正心,回复良知.二者密不可分,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二者是统一的,统一于良知本体,不存在知先行后或先行后知的问题,不可将知与行割裂.为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命题:
北宋党争与“荆公
作者:沈松勤  来源:文学遗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北宋党争  创作主体  吕惠卿  王安石变法  西昆体    生命意识  参政主体  新旧党争 
描述:北宋党争与“荆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