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壮族人和理学
作者:黄昉  来源: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壮族地区  理学思想  唯心主义  汉族士人  陆九渊  周敦颐  知识分子  地主阶级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科举考试 
描述:图就壮族士人接受理学及其影响的种种表现,作一肤浅的探讨。
十室之邑有俊
作者:葛泉滋  来源:党员干部之友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知人善任  领导者  优秀人才  事业成败  社会关系总和  毛泽东同志  基本职能  王安石  发展变化  斯大林 
描述:其原因,一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作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人,色彩纷呈,千差万别,真正识别一个人,谈何容易!二是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庸人不可能发现和荐举人才,而发现人才的人本身大半就是人才。可惜这样的人才不是多了而是少
黄堂爱
作者:暂无 来源:益闻录 年份:18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黄堂爱
“鸡鸣狗盗之雄”亦能“得
作者:彭水浪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读孟尝君传》  王安石  论说文  文论家  传统 
描述: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是一篇翻案性质的论说文,抨击了“鸡鸣狗盗之雄”“孟尝君能得”的传统看法,历代文论家对它的评价极高,但王安石提出的观点笔者却不敢苟同。[第一段]
试论宋元科举考试与韵图
作者:王兆鹏  来源:汉字文化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科举考试  韵图  《韵镜》  进士科  指掌图  诗赋  《文献通考》  王安石变法  《礼部韵略》  《宋史》 
描述:宋代科举,仍以进士科为最重要。马永卿在《懒真子》中写道:“本朝之路多矣,得人之盛,无如进士。盖有一榜有宰相数人者,古无有也。”①进士科考试内容仍以诗(或者词)赋为主要内容,其限韵之法依唐旧制
王安石实学教育思想述评
作者:黄书光  来源:殷都学刊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实学教育思想  熙宁  地方官学  述评  诗赋  职事  律学  范仲淹  科举考试 
描述: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敬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所以他认为,人才问题是执政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人才理论。
浅论王安石对科举制度的改革
作者:黄宜福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改革科举制度  人之道  兴办学校  科举考试  诗赋  范仲淹  士子  九品中正  科举改革 
描述:更多的真才实学的人才,因此,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科举制度有其积极意义。这种制度经历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共计一
苏轼散文编年、辨伪拾补
作者:金诤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苏轼散文  王安石变法  苏武  海南岛  诗赋  熙宁  桑弘羊  科举  向太后 
描述:苏轼散文编年、辨伪拾补
略论宋代的明经科
作者:何忠礼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经  进士科  诗赋  诸科  宋代  经义  经术  王安石  改革科举制度  北宋 
描述:约自西汉武帝始。在两汉历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的七百余年间,明经一直与秀孝齐名,是重要的荐举名目,得举者甚众,成为士人跻身仕途的主要途径之一。
王安石与北宋教育改革
作者:田慧生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熙宁  北宋  教育改革  地方学校  太学生  “三舍法”  元丰  科举考试制度  诗赋 
描述:。 王安石生活的时代,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国家财政极端窘迫,人民生活异常艰难,边患日益严重。面对当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