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寒独自开:王安石
作者:暂无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变法改革  目标  全面分析  积贫积弱  不足  锐意改革  著名  梅花  褒禅山 
描述:《游褒禅山记》中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正是王安石一往无前、九死未悔精神的真实写照:定下目标,积极去做,绝不中途放弃,即使最终没有成功,那也可以无怨无悔了。嘉祐四年(1059),王安石给宋仁宗上书,即著
李大钊谈阳燧和
作者:杨纪元  来源:文博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大钊  阳燧  铜器时代  考古发掘  青铜时代  齐家文化  “鉴”  《考工记》  周秦之际  《周礼》 
描述:”.又《考工记》:“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郑注:“鉴,遂取水火于日月之器也.”《礼记·内则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漱……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金燧,右佩玦、捍、管、(?)、大(?)、木燧.”“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漱……左佩纷、帨、刀砺、
吴澄的脾
作者:濮正琪 董娟  来源:陕西中医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学术发掘  中医学术发掘 
描述:目的:总结介绍吴澄的脾观.方法:搜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吴澄治虚损重视补脾.明言脾虚有阴阳之分,创立多种理脾之法.选方用药颇具特色,首选芬香甘平,善用血肉填精,升清阳以轻清
“稚稚阳”浅说
作者:马献图  来源:陕西中医函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稚阳  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药证直诀  诸病源侯论  肌肉  徐春甫  脏腑之气  张从正  千金方  儒门事亲 
描述: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脏、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明《育婴家秘》也说:“血气不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说:“小儿始生,肌肉绵脆,易饥易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徐春甫《古今
江西新文艺事业的拓荒者:石
作者:刘云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艺事业  江西省  戏剧创作  戏剧家  汤显祖  剧本创作  戏剧事业  文艺界  地方戏曲  文化事业 
描述:鹤同志是我国文艺界的一位老革命、老作家、老戏剧家,他为中华民族的新文艺事业特别是戏剧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他曾说:我一生不忘两件事:一是一直跟随党,为人民谋利益,死而后已;二是搞戏剧创作
寒独自开——王安石绝句之旅
作者:李元洛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绝句  商鞅  政治家  黄庭坚  海军指挥学院  孟子  欧阳修  半山  变法 
描述:寒独自开——王安石绝句之旅
濛初戏曲观初探
作者:柴葵珍  来源:湖州师专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观  濛初  戏曲史  万历年间  臧懋循  戏曲家  黄金时代  湖州  荆山  汤显祖 
描述:戏曲史上夺目的一页.在这个群体中,濛初是杰出代表之一.他亦作亦选、亦论亦刊,堪称戏曲全才.
傲骨霜:苏轼的真率性格浅论
作者:闫清学  来源:长城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性格  王安石变法  苏辙  陶渊明  人格  司马光  始终坚持  墓志铭  程颐 
描述:苏轼是北宋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一生屡遭贬斥,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人们对苏轼的诗歌及其人格所表现出来的清旷豪放赞美不已。但苏轼何以能有此等超人之清旷?学问所致?修养所致?皆非也。
长空 名遐绩永——纪念石鹤同志诞辰100周年
作者:刘云 西林  来源:江西画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省  采茶戏  新中国  汤显祖  创作  戏剧家  文艺事业  诞辰  话剧  纪念 
描述:鹤(1906—1995年),原名石联学,笔名鹤。我国著名戏剧家、电影评论家、诗人、作家,新中国成立后江西新文艺事业的拓荒者、奠基人之一。今年6月20日,是石鹤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让我们
谈古典文学女性形象的柔美
作者:乐萃  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女性形象  古典文学  杜丽娘  杨玉环  审美情趣  汤显祖  阴柔之美  柔美  李隆基  罗敷 
描述:的成功之作.在我国古代社会,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妇女始终处于被压迫的低下地位,她们的聪明才智固然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她们还因美貌而最容易受到伤害,她们或者成为某些男人泄欲的工具,或者成为生儿育女的机器,甚至利用她们作为攫取财富的手段,许多美丽的女子是为了取悦男人而生存的.但是,就在她们当中,不泛才貌双全,立志投身社会,追求自由,向往忠贞的爱情,以及蕴藏着反抗精神的女性,这些女子的阴柔之美,常常成为文艺家们所着力塑造的女中俊秀.作家们十分注意作品中将她们外貌的美与心灵的美密切结合起来,赋予她们具有活生生的、有灵性、有感情的人来加以表现,从而体现了作者各自独特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