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唐史十二
作者:李洪超  来源:书品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史研究  《文史探微》  中国历史  文史专家  断代史  黄永年  唐代  编排 
描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兴盛时期,一部唐史也成为大有可读的断代史。著名文史专家黄永年先生对唐史研究有很深的造诣,本书由黄先生亲自选定篇目,收入散见于《文史探微》、《文史存稿》、《学苑零拾》等几种著述中有关唐代历史的十多篇文章,按照时序与专题相结合进行编排。[第一段]
“其文漫灭”该怎样
作者:苟大权  来源:中学语文园地(高中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褒禅山记》  “文”  王安石  为文  碑文  课文  文字  注释 
描述:,但如果我们仔细斟酌,就发现也有不妥当的地方。
疑妒医技者戒
作者:王明辉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医技  龚廷贤  医为仁术  太史公  司马迁  扁鹊  中医药研究院  仓公传  太医令  医家 
描述:居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疑”,而作为国手良医,却也常见疑妒于当权劣医和豪富,此亦可悲堪叹之事。医不,名不扬;医技,遭疑妒,此医家之咎,抑权贵豪富或庸医之罪!?病家疑医妒医,此为大忌。曹操杀
试论训诂当之要诀
作者:赵步杰  来源: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实事求是  古代汉语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词义  训释  判断词  训诂  战国策  王安石  修辞 
描述:义和词与词的关系。一般的说,若是未发现前贤训释与文旨不通或欠妥,就不必以己之见否定事实。譬如:王力先生就否认在上古(公元三世纪以前)汉语中是为系词(判断词),而事实恰相反:
“新郎新娘”之“娘”字作何?
作者:柴福香  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娘  理解  年轻妇女  青年女子  新华词典  毛泽东  汉语词典  基本的  牡丹亭  中学教师 
描述:“新郎新娘”之“娘”字作何?
诚信,做高尚的人
作者:左小鸥  来源:新少年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讲故事  思想品德课  诚实守信  班主任  晏殊  晚会  生活中  考试  教育  作业 
描述: 那天上思想品德课,老帅说:“我给大家讲故事吧……”一听这话,同学们都精神起来。我也爱听故事,当然集中了精神,准备听老师一段精彩的故事。可是,老师的铺垫太多了。她先说从古至今,为人诚实的人,都受
第二十九 民俗(五)
作者:李霞  来源:老年世界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民俗  中秋节  传统节日  《周礼》  农历  习俗  别称  礼制 
描述: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这在《周礼》一书中已有提及。后来文人学者、贵族也私下效仿,对月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流传至民间,渐渐成为了一项传统活动。发展至唐代,因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所重视,最终成为固定的节日。到宋时,中秋节已十分盛行。在北宋京师,到了中秋之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更衣焚香拜月,述说心愿祈求月神的保佑。南宋时,人们互相赠送月饼,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会舞草龙、砌宝塔等。到了明清,中秋节已与元旦齐名,成了重要的节日之一。烧斗香、树中秋、点宝塔、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将节日点缀得丰富多彩。 关于中秋,还有很多传说,如吴刚伐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无盐拜月等,这些美好的传说流传很广,为节日增添了无限浪漫的色彩。今天,人们仍愿意设宴赏月,合家团圆。
第二十二 宽容、豁达和坚守
作者:黄玉峰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东坡  王安石  宽容  人之道  观音菩萨  报复  观世音  寺庙  伤害  性格 
描述:害人者,自己遭毒毙。意思是,如果别人诅咒你,你就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结果是诅咒你的人反而遭殃。苏东坡觉得,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于是他把后面两句改为"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意思是,即使你害我,我也不报复,只希
崇仁有座相山 山脚有个“龟
作者:廖跃进  来源:农村百事通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喉拟水龟  鹰嘴龟  绿毛龟  亲龟  相山  经济效益  江西省  七彩龟  养殖场  金钱龟 
描述:在养龟事业上不断探索,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并且几年来培训了学员近500人,其中不少学员已走上了规模养殖的路子。如今,汪卫民的事业成
治细防根治哮喘
作者:王烈  来源:长春中医学院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治细防  根治哮喘  王烈经验 
描述:等描述 ,以及后来的元代《丹溪心法·哮喘十四》统称“哮喘”。明代 ,万全在儿科专著《片玉心书·哮喘门》中论哮喘之治曰 :“轻者用五虎汤一贴 ,重则葶苈丸治之。此皆一时急解之法 ,若要断根 ,常服五圣丹 ,外用灸法。”这是中医儿科学术史上最早提出断根治本的措施。所谓根 ,原本是民间的一俗说 ,纳入中医文献 ,也是明代 ,在《景岳全书·明集》述有“喘有夙根 ,喘者亦多哮喘”。可见 ,16世纪的医家已将哮喘根治纳入治疗。 4 0 0多年来 ,由于沿袭传统的宏观模式 ,未有从微观细节方面找出所在 ,仅可从治疗实践来论证哮喘之夙根所在。因限于模式 ,所以 ,对哮喘的夙根认识 ,则其说不一 ,被当代中医儿科学家认可的观点是《中医儿科学·哮喘》第 4版提出的“肺脾肾三脏不足”的论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在三脏不足的理论指导下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