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3)
期刊文章(5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8)
地方风物 (8)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地方文献 (1)
按年份分组
2014(34)
2011(20)
2010(11)
2009(14)
2008(15)
2007(12)
2006(4)
2003(3)
1996(2)
1991(1)
按来源分组
中国改革(2)
当代劳模(1)
中国青年科技(1)
共产党员(1)
湖北农机化(1)
深圳特区科技(1)
江淮(1)
生意通(1)
云南党的生活(1)
中国家禽(1)
多产良种注重效益努力实现原(良)种场第二次创业
作者:郭秦生  来源:种子科技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注重效益  努力实现  农产品加工业  小麦品种试验  运城地区  种子产业化  思维方式  第二次创业  市场经济条件  种子业 
描述:多产良种注重效益努力实现原(良)种场第二次创业运城地区种子站郭秦生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八五”期间,运城地区15个原(良)种场,坚持以生产良种为主业、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办场
YBC是点亮星光的那根魔杖 不算锦上添花,应是雪中送炭
作者:林道  来源:创业天下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创业  YBC  个人  职业 
描述:杜葵说:每一个创业青年都是一颗充满能量的星星,YBC就是那个点亮星光的魔杖。创业就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自己可以掌控的独特人生。
血汗铸丰碑——记凌源鸿达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芳达
作者:张宇 刘喜生 庞东风  来源:辽宁经济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凌源鸿达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徐芳达  创业  技术创新  智慧 
描述:序曲——抓拍将中帅 科学家,凭着超人的智慧,将一颗颗原子弹升空;设计师用笔墨绘制一张张精美的蓝图;建筑者用砖石建起一座座摩天大厦。他,伟大出于平凡,他,用血汗勾画多彩的人生;他,用人品和业绩,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了丰碑!他,就是凌源鸿达汽车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芳达。
第二次考试》的体裁应是小说
作者:刘文明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第二次考试》的体裁应是小说
也谈《泊船瓜洲》
作者:蒋小雯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写作时间  徐州  期刊  学报  作者  师院  作品  第二次 
描述:《徐州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刊登的《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时间辨》一文,作者提出《泊船瓜洲》一诗应该是王安石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这个观点是对的,但作者把这首诗写作的地点从瓜州移至京口是不对
校闻简讯
作者:暂无 来源:教学与研究 年份:195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研室  研究生  西郊  中国革命史  副校长  黄松  周年  第二次  展览  工作人员 
描述:宁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革命史等三个教研室也分别举办了展览。校党委为进一步保证学校“巩固与提高”方针的贯彻,於九月二十六日下午至二十七日召开了党代表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二次党代表大会以後的工作并讨论
魂归《牡丹亭》
作者:夏红珍  来源:苏州杂志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曲家  昆曲  杜丽娘  唱曲  老师  父亲  第二次  张澜  苏昆 
描述:2002年8月4日晚,昆曲社社长金继家来电告知,吴琇老师走了!没有想到,我与道和曲社老曲家吴琇从相识到离别不足60天!6月10日午后,天空中下着零星小雨,我与老曲家汪粲英之女张澜澜一起来到谢衙前
申陆象山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义
作者:颜昌峣  来源:船山学刊 年份:193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君子  陆象山  孔子  朱子  辨志  白鹿  第二次  科举取士  象山先生  学者 
描述:得失则其志之所向、已与聖贤背驰摊而上之。则又惟官资之崇、录(?)之厚薄是
微笑的母亲
作者:郑日金  来源:现代家教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母亲  微笑  唐宋八大家  曾巩  阳光  赶考  落第  第二次  读书  受挫 
描述:母亲的微笑是什么? 我国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读书路上屡屡受挫,39岁还只是一个落第秀才。第一次进京赶考名落孙山,第二次与兄长同考又遭不中,曾巩兄弟神色黯然。可是母亲始终在微笑、在劝慰
王安石《泊船瓜洲》写作时间辨
作者:张建营  来源: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泊船  南京市  江宁  写作时间  相位  注家  熙宁  作品  第二次 
描述: 《泊船瓜洲》一诗写于何时,说法不一大多数注家认为是王安石第一次辞相后赴江宁(今南京市)路经瓜洲时写的.我认为此说不能成立,应是他第二次为相时的作品.熙宁七年(1047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辞去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