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6)
报纸(132)
学位论文(2)
会议论文(1)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288)
历史名人 (34)
按年份分组
2014(21)
2012(41)
2011(38)
2010(30)
2009(18)
2008(24)
2007(36)
2006(15)
2005(40)
2004(25)
按来源分组
艺术评论(7)
南方周末(3)
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3)
光明日报(2)
紫禁城(2)
远见杂志(2)
东方企业家(1)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
书城(1)
作文升级(1)
我与《游园惊梦》
作者:白先勇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游园惊梦》  昆曲  演出  曲调  音乐  梅兰芳  《牡丹亭》  家人 
描述:很小的时候我在上海看过一次昆曲,那是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梅兰芳回国首次公演,在上海美琪大戏院演出。我随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游园惊梦》。从此我便与昆曲,尤其是《牡丹亭》结下不解之缘。小时候并不懂戏,可是《游园》中《皂罗袍》那一段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曲调,却深深地印在我的记忆
面对世界——昆曲与《牡丹亭》
作者:白先勇  来源:艺术评论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  世界  国家大剧院  苏州  排演  排练  演员 
描述:是令人非常兴奋高兴的旅途。
姹紫嫣红开遍--青春版《牡丹亭》八大名校巡演盛况纪实
作者:白先勇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观众  演员  中国传统  牡丹亭  汤显祖  传统戏曲  座位  香港  剧种 
描述:曲演出史的纪录。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分两类:社会演出及校园巡回。前者为商业性包括参加各种艺
白先勇 姹紫嫣红看遍,佘何无常
作者:李乃清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无常  白先勇  《牡丹亭》  理想爱情 
描述:“时间它是个常数,一直在那里,谁也逃不过,永远都在走,可我们存世的事没一个是永远的,就是佛讲的‘无常’。《牡丹亭》表面上写一段那么美的理想爱情,其实它背面传递的,最美的东西还是无常的”
寻梦·追梦·圆梦——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历程
作者:李耿巍  来源: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白先勇  昆曲  昆曲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描述:如何让昆曲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壮大,是白先勇长期以来从未停止过的思考。他认为,要让昆曲的艺术生命力得以延续,年轻化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昆曲要年轻化,演员要年轻化,观众也要年轻化
圈内人看白先勇和“青春版”《牡丹亭》
作者:周秦  来源:作文通讯(个性阅读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白先勇  《牡丹亭》  《牡丹亭》  青春版  青春版  昆曲  昆曲 
描述:白先勇常常笑称自己是昆曲的义工,我是非常赞成的。是他把昆曲重新拉回到人们的视线中,他确实非常地投入,很多人参与这件事情都是冲着他的面子。他是真喜欢昆曲。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及其意义
作者:何西来  来源:华文文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白先勇  青春版《牡丹亭》  青春版《牡丹亭》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意义  意义 
描述:白先勇先生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灵魂;青春版《牡丹亭》的艺术特色是饱蕴着青春的气息,是情的灌注和升华,是高品味的艺术格调和审美气韵;青春版《牡丹亭》对优秀的中国传统戏曲的继承和光大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白先勇的昆曲情结
作者:高雨泉  来源:文化交流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  牡丹亭  北京大学  中式服装  阶梯教室  藏青色  楼外楼  玉簪  学生 
描述:2010年早春。北京大学的一个阶梯教室,因为白先勇和《牡丹亭》,300个座位座无虚席,晚来的学生只能站在走廊上,四条走廊全站满了。白先勇身着藏青色的中式服装,脚穿锃亮的黑皮鞋。他站在讲台后面,脸上写
白先勇:昆曲不是周杰伦
作者:马钺 蔡钰 艾未  来源:中国企业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  牡丹亭  商业化  西方人  中国传统艺术  政府  小说  推广  青铜器 
描述:尽管推广昆曲不遗余力,但白先勇拒绝尝试让昆曲跟商业对接。在他眼中,商业化是对昆曲的亵渎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充满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挽之情,但昆曲推广者白先勇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他固执
白先勇在上图讲昆曲
作者:暂无 来源:全国新书目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白先勇  昆曲  上海图书馆  中国传统文化  《牡丹亭》  《玉簪记》  知名作家  文艺复兴 
描述:形容昆曲的重生,获得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