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24)
报纸(30)
图书(22)
学位论文(5)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74)
地方文献 (5)
宗教集要 (3)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35)
2013(5)
2011(11)
2008(10)
2007(7)
1998(6)
1997(6)
1994(13)
1987(3)
1974(2)
按来源分组
当代传播(2)
破与立(2)
文博(1)
语文知识(1)
财会月刊(1)
文学前沿(1)
北京市中国书店(1)
兰台世界(1)
岳麓书社(1)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
秉大义而小节
作者:朱国勇  来源:政府法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义  王安石  自然规律  苏轼  明月   
描述:毫.把这两句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这改得还真精当,苏轼看笔墨淋漓的这几个大字,心中得意,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小柴胡汤临广用
作者:杜惠芳  来源:山东中医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柴胡汤  伤寒  刘绍武 
描述:妇人杂病等),使用时间跨度长(四五日、五六日、七八日、十日以去、十余日、十三日不等),临床指征多(达七个)。
“登轼而望之”新
作者:宋东来  来源: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登轼而望之  车前横木  考工记  动宾关系  《古代汉语》  《左传》  《周礼  木工尺  连动关系  《中华大字典》 
描述:,扶着车前横木”的意思.郭锡良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第一版)在“登”后专门加了标点.哪一种更符合情理呢?我认为“登轼”解作动宾关系,译为“登上车前横木”更准确.首先,从古战车的规格看,“轼”是能够登的.《中华大字典》解释“轼”为;“古代车厢前面供立乘者凭扶的横术,有三面,其形如半框,也作式.”清人戴震在《考工记图》中说:“式中较皆车栏上之木,周于舆外,非横在舆中.较有两在两旁,式中有三面.”《周礼·考工记》上说:“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舆人为车、轮崇、车广、衡长叁如一,谓之叁称.叁分车广去一以为遂.叁分其遂,一在前,二在后,以揉其式.”其下郑注:“兵车之式,深尺四寸三分寸之二.”据此可知古代兵车的式,车厢前面的长六尺六寸,两旁的各长一尺四寸多.(均为古代木工尺)车轼的高,《周礼
柳永事迹补
作者:詹亚园  来源: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柳永  晏殊  少年时期  影响深远  生平事迹  生年  三变  安抚使  海潮  晚唐五代 
描述:获得一个清晰的了解,有的地方尚很模糊,有的地方则还是空白。这实在是一件使人十分抱憾的事
读王安石的《上时政
作者:梁觉  来源:破与立 年份:197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法家思想  北宋时期  中央机关  时政  新阶段  宋仁宗  宋神宗  宰相  中国封建社会 
描述:宰相。在他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运动,在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尊法反儒的斗爭,把长期进行的儒法论爭推向一个新阶段。王安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衰落
从《汉书·广传》想起的
作者:王季思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三个问题  汉书  西汉  苏轼  更漏子  东海郡  宋神宗  海州  封建社会 
描述:苏轼有首《更漏子·送孙巨源》词,它的上片是这样的: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琉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孙巨源名洙,《宋史》有传。宋神宗熙宁年间,他园不满王安石推行的新政,从汴京外调到海州去。海州旧属东海郡,“水涵空,山照市”,就是
《湖田》非王安石所作
作者:邢国政 梁庆华  来源:江海学刊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湖田》非王安石所作
古车部件名称
作者:王作新  来源:文献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部件名称  考工记  说文解字注  新中国  段玉裁  文献  郑玄注  车轴  考古  周礼 
描述:察车自轮始。"轮之于车,可谓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由考占所得的实物观之,商周之车均为双轮,直径约在1.3~1.4米(参见《新中国的考古收获》,文物出版
大建中汤应是实寒
作者:张尊如 陈建国 韩红伟  来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建中汤  实寒  虚寒  蛔虫  功效 
描述:》等主之;有谓蛔虫扰动者,《金匮要略心典》、《成方便读》等主之.本文以为大建中汤不应是虚寒,也不应是蛔虫,而是实寒.其功效不应称为温中补虚、降逆止痛,而是温中祛寒,降逆止痛.
崤山古道琐
作者:辛德勇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崤山  古道  西干道  我国古代  淮南子  形训  险厄  洛阳  长安  《太平寰宇记》 
描述: 崤山古道是我国古代沟通长安、洛阳两大都邑的东西干道上最为崎岖的一段,其险厄素与函谷并称,而崤山之险实际上较函谷更甚。《淮南子·地形训》列当时天下九塞,函谷不预其间,但与崤山有关的却列有崤坂塞。崤山道为世所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