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找准随文练笔的“点” 踏上“语文园林”的路
作者:潘雅频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随文练笔  语文教学  园林  语文教师  文本  汤显祖  杜丽娘  情感  牡丹亭 
描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是汤显祖《牡丹亭》中杜丽娘的由衷感叹。观景如此,语文教学亦如此。语文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领学生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
趣味盎然的“回文诗”
作者:吴俊峰  来源:初中生必读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回文诗  趣味  七言绝句  回环往复  金山寺  苏东坡  意境  优美 
描述:鸥轻。”这首诗顺诗、倒读皆为七律,合辙押韵,意境优美,历来为诗家所称道。再如粱朝简文帝的一首《和湘东王后园回文诗》,这首诗顺读是“枝云间石峰,脉水浸山岸。池清戏鹄聚,树秋飞叶散”,倒过来读则成为“散
许逊与松湖黄堂宫的仙话
作者:熊静忍  来源:中国道教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许逊  功德  净明道  道教  圆满  优美  主体  仙话  传奇  典范 
描述:许逊与松湖黄堂宫的仙话
梅花
作者:暂无 来源:中国经济信息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梅花  古代文献  蔷薇科  小乔木  说文  尔雅  周礼  排水  土壤  称呼 
描述:梅古代又名机,在《周礼》、,《尔雅》、《说文》等古代文献中对其都有不同的称呼。梅是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性喜阳光,多半南向栽植在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沙土壤中。
关于《观礼》的一些问题——以所增“二十九条”为中心
作者:吴丽娱  来源:中国史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观礼》  二十九条  周礼  南朝  继承 
描述:统一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从而为本朝礼的建设形成了新的模式。在此过程中,显示出自世族社会向官僚社会过渡时期礼仪既追求完备,同时却又不得不废旧立新、改变传统的复杂性。
论胡应麟与王世之交谊
作者:陈育宁  来源:北方文学(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王世  交谊  文学思想 
描述:胡应麟是明代中后期浙东一位多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学者,但就这样一位学者,学界对于他和王世之交谊的认识多有舛误。本文拟从胡、王交谊之历史评析和胡、王交谊深层原因两个方面,客观呈现胡应麟与王世交谊
“天下士”与“岳阳楼”:魏允《岳阳楼》
作者:暂无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岳阳楼》  下士  万历年间  洞庭湖  诗人  阳城  虞集 
描述:自从岳阳楼峙立于岳阳城西洞庭湖畔之后,它就像一道永恒的试题。不少诗人前来登临,纷纷交出他们的答卷,希图一显身手。明万历年间的魏允,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在魏允吟咏岳阳楼之前,且不说不满百年的元
论辩证矛盾的几个基本规定——兼与孙奎同志商榷
作者:韩东屏  来源: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辩证矛盾  基本规定  特殊逻辑  直接联系  统一整体  和差  黑格尔  立直  唯物辩证法  马恩 
描述:系是由直接联系和从其中派生出的间接联系建立起来的。每一直接联系最终都能归结为一种相互作用的矛盾联系。因为在任何建立直接联系的两个事物身上,都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而这种共同点和差异,就是造就互相依存、互相斗争的矛盾根据(见《福建论坛》82年第3期《论事物之间矛盾联系的普遍性》一文)。
胡应麟与王世的关系考论
作者:王明辉 刘俭  来源: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麟  王世  交往  文学思想 
描述:理论等。
唐宋政治论述中的观之政-治国典范的论辩
作者:方震华  来源:台大历史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贞观  理学  治国典范  唐宋时期  五代  唐太宗  王安石 
描述:學的開展,部分文士開始批判唐太宗,提倡恢復堯舜三代之制以超越漢、唐。他們希望藉著政治的改革以達到重建禮樂與移風易俗的目的。 但是,當王安石、蔡京高舉「三代之法」以合理化自已的施政,反對者一方面質疑他們的具體作為不符三代的理想,一方面援引貞觀之政為典範加以對抗。堯舜三代與貞觀故事道在部分政治論述中被描述成不同的典範。宋室南渡後,唐太宗的典範因與恢復中原的理想相吻合,再度受到統治階層的重視,而朱熹等理學家則再度嘗試重建三代的文化秩序。朱子將貞觀君臣的作為定位為以「求利」為目的,與「堯舜三代」根本不能相合,乃引發了陳亮的批判,形成了二人間的王、霸之辯。 南宋末年,程朱之學成為學術上的「正統」,文臣諭政多半提倡堯舜三代而貶抑貞觀之政,但對統治者而言,「堯舜三代」邈遠而模糊,遠不如唐太宗「一統華夷」的成就來得有吸引力。從中唐至南宋末,不諭儒臣對貞觀之政的評價如何改變,多數君主們對唐太宗典範的嚮往卻始終未衰。這是在分析宋神宗與王安石,孝宗、理宗與南宋理學家於施政理念的矛盾時,可以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