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千年大事记略
-
作者:暂无 来源:正气杂志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事记 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四库全书》 抗日战争 明成祖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国两制” 王安石变法
-
描述:中国千年大事记略
-
中外重大改革题仍为高考重点
-
作者:马腾 来源: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宗教改革 重大改革 高考命题 罗斯福新政 知识点 资本主义性 王安石变法 洋务运动 社会主义改革 上层建筑
-
描述:一、考情分析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改革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既可涉及生产力、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等深层次的内容,又易于联系当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故本专题知识面范围较宽,受到高考的关注,历年来在高考题特别是文综题中都有
-
古今中外的重大改革
-
作者:魏娟 来源:试题与研究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改革开放时期 王安石变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戊戌变法 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东欧国家 高度集中 资本主义经济
-
描述:重点难点突破中外历史上改革的共同启示1.从改革的背景来看,虽然历次改革所处的时代、国度和具体内容不同,但从实质上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革就是不断地调整生产关系,使之及时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
中学历史课程研究性学习理论与目标纲要(讨论稿)(续)
-
作者:聂幼犁 於以传 来源:历史教学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洋务运动 研究性学习 中学历史课程 学习理论 王安石变法 课本剧 教师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封建残余 多媒体课件
-
描述:敢于调整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及时地组织研究呢?“问题”可能以幼稚或矛盾的形式出现,但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研究性学习的机遇。是迸发自学生的最具群体感染力的“火花”。抓住这个“火花”和机遇,及时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即时调整的问题式研究性学习。引导或帮助学生“破题”,即点出问题的实质及其价值是关键,“撒得出,收得回”是难点;与发现一样,需要教师扎实的功底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
2010年高考历史模拟训练(九)
-
作者:暂无 来源:历史学习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模拟训练 王安石变法 高考 轮船招商局 选择题 中美贸易 洋务运动 阶级矛盾 亚太经合组织 司马光
-
描述:2010年高考历史模拟训练(九)
-
将改革进行到底
-
作者:刘宏锋 来源:决策探索(下半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改革开放 新时期 自由贸易区 洋务运动 全面深化改革 中华文明史 王安石 谭嗣同 家庭农场 中学为体
-
描述:。""改革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从小岗村的18位农民鲜红手印到家庭农场的应运而生,从沈阳防爆器材厂第一声破产令到第一支股票飞乐音响在上交所奏响,从深圳特区"闯出一条血路"到郑州航空港和上海自由贸易区诞生,神州无处不沐浴改革春风。金秋时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掀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篇章。
-
论改革成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
作者:严家其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主观条件 改革成功 客观条件 戊戌变法 王叔文 洋务运动 王安石变法 维新 局性 机炉
-
描述:”的旗号下以改革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的方式抑制着改革要求的进一步提出。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
-
唐宋时期的浙江禅学
-
作者:董平 来源:浙江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法眼宗 唐宋时期 云门宗 禅学 天台宗 开创者 慧能 理事圆融 玄觉 曹洞宗
-
描述:,而所述僧人则仅限于有突出成就者。永嘉玄觉与南阳慧忠玄觉(665—713),俗姓戴,永嘉人。他从小出家,遍探三藏,尤其精通天台宗的止观学说,与天台宗大师左溪玄朗(673—754)为道友。也因受到玄朗的鼓励,他与东阳玄策一起到曹溪去谒见慧能。据《五灯会元》载,他见慧能时,围走三匝,卓然而立,默然不语;后与慧能对答,皆出以内外空旨,极为慧能所赏识。然后玄觉方行参见之礼,礼毕即告辞下山,慧能挽留地过了一宿,故当时有“一
-
魏晋时期游仙诗初探
-
作者:陈建华 来源:韶关师专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咏怀诗 阮籍 游仙 胡应麟 曹植 曹操 郭璞 人生 文学史著
-
描述:厚的悲叹人生无常,追慕神仙的消极情绪”(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这种消极
-
鸦片战争时期的人才观
-
作者:郑剑顺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鸦片战争时期 人才观 人才危机 人才问题 龚自珍 林则徐 科举考试 黄爵滋 魏源 传统观念
-
描述:化.人才观的情况就是如此.战前、战时与战后,人才议论者从社会危机意识到人才危机;从人才危机探究科举弊病;从战争意识到将才、练兵及掌握新式武器的重要;从失败看到人才存在问题等等.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作一粗略考察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