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字之妙出好诗
-
作者:刘沛 来源:小学生导读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视觉形象 王安石 形容词 江南 鲜花 小学 水珠 巢湖市 贾岛诗 锦官城
-
描述: 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之妙,可谓是人人皆知了。“绿”字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动词用,它借助于颜色,把本来看不见也极难捕捉的春风转换成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拂煦,百草始生,千里江南,一片新绿,使我们
-
王安石言必己出
-
作者:暂无 来源:中文自修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参知政事 公平 书室 执政 近作 草稿 北宋史学 独特个性 创新精神
-
描述:兵论》一篇,草创未就。荆公问所论大概如何,则以所见稿草为己意以对,荆公不悟其尝窥见己之作也,默然良久,徐取砚下稿草裂之。盖荆公平日议论必欲出人意之表,苟有能同之者,则以为流俗之见也。宋·徐度《却扫编》
-
“绿”出思念
-
作者:欧阳水秀 来源:小学语文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绿” 思念 《泊船瓜洲》 写诗 王安石 江南 诗人 同学
-
描述:师:《泊船瓜洲》诗中有这样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诗。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因为一个字选得是否恰当往往会影响整首诗的成功与否。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北宋诗人王安石在作诗过程中曾经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请想象一下,诗人可能用过哪些字?
-
《邯郸记》出评
-
作者:邹自振 来源:闽江学院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邯郸记》 《邯郸记》 出评 出评
-
描述:逐一进行分析评述,以期全面解读这部剧作。
-
自古英雄出博客
-
作者:熊培云 来源:喜剧世界(下半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博客 开放时代 题壁诗 西游记 孙悟空 旅游景点 王安石 书写 欲望 读到
-
描述:开放时代是个"人各有志"的时代。网志的兴起,无疑是开放时代最好的注脚。人有表达的欲望,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不忘在如来佛祖的指根书写"齐天大圣到此一游"。世界各地,凡是能书写的旅游景点,我们都能看到会有人涂
-
纵横开拓出华章
-
作者:仇玲丽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借鉴意义 作文 开拓 王安石 克服困难 褒禅山 大路货 文章立意 境界 主题
-
描述: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这话对于作文是颇有借鉴意义的。许多文章之所以是缺少思想、主题平庸的大路货,其症结往往在于缺少对材料的深入开掘,结果其意蕴达不到"险以远"的奇妙境界。其实,如果善于开
-
清新自然,如出己口
-
作者:唐惠忠 来源: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清新自然 王安石 菩萨蛮
-
描述:菩萨蛮●王安石数间茅屋闲临水,窄衫短帽垂杨里。花是去年红,吹开一夜风。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三两声。
-
“莲炬金杯”典出何处
-
作者:暂无 来源: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宣仁太后 宋神宗 夜宴 溥仪 七律 天下奇才 宫廷 便殿 王安石变法
-
描述:周君适先生的《伪满宫廷杂忆》一书中,述及陈曾寿赠胡嗣瑷七律一首,首联:“孤臣头白醉钧天,莲炬金杯照夜筵。”周先生评述道:“这首诗里的‘莲炬金杯’是引用宋神宗赐苏轼夜宴,命内监撤御前金莲炬送归院的故事,比譬胡嗣瑗受溥仪恩遇之隆”。
-
读者“写”出的长篇通讯
-
作者:杨树立 来源:新闻记者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益 人物通讯 党员干部 江苏省淮剧团 体育明星 身患绝症 干群关系 家庭生活 盐阜大众报 社会势态
-
描述:热门人物,所听说的也只是一件小不丁的事,但我马上听取了邻居们的建议,前去采访。 当时王益民及家人都已去了医院,我就去采访他的同事及四邻。他们告诉我:这些年王益民的老母卧病在床,妻子两次做大手术不能参加工作,致使家庭生活困难。作为局长,他从未向国家伸手。有一次,家中用了局里一次公车,他主动交出了汽油费,有同志替他要了两包平价化肥卡,他将其退还有关单位。得知王益民身患绝症住进医院,响水县所有乡镇局的书记、局长们和一些工厂的工人,带着对他的敬重,纷纷捐款,已达1900多元。王益民知道后,却挣扎着写信给家人叫不要收。——这是多么动人的干群关系啊。我当即以《为监察局长捐款》为题,发一600字的消息。尽管新闻不长,却引起了广泛反响,当地干部群众见报后纷纷议论:“王益民值得上报!报纸应该宣传这样的干部!”
-
春秋时期“出质”现象探析
-
作者:朱君政 来源:科技咨询导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春秋战国 出质 周礼
-
描述:本文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出质”现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出质”现象的产生及出现的缘由与作用,并对“出质”活动的变化进行了脉络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