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小山词中追忆手法的运用
作者:方凌  来源:贵州文史丛刊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晏几道    追忆 
描述:本文的着眼点在于对晏几道词中追忆手法运用的探讨。从小山词中大量的追忆内容入手,分析了追忆内容的分类和追忆中多种手法的运用,以及其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最后论述了晏几道钟情于追忆的原因所在
取譬巧妙 意味深长——诗评中的比喻
作者:谢明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诗评  比喻  文学史  谢灵运  人间词话  评论语言  颜延之  晏几道词  梦窗  刘克庄 
描述:我国历代文学史,文人传记以及诗话、词话之类的书籍中,有相当精彩的诗评。其中有些诗评,运用比喻修辞或类似比喻修辞的方法,使其评论语言特别具体、形象、贴切、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比喻式的诗评
黄鹂
作者:暂无 来源:阅读与鉴赏(初中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阅读提示  黄鹂  《猛虎集》  黄鹤  手法  复叠 
描述:黄鹂
《西厢记》与《牡丹亭》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作者:卢晶晶  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西厢记》  《牡丹亭》  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描述:揭示出王实甫、汤显祖二人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社会现实原因。
谈谈中国古典诗词的化用手法
作者:薛胜元  来源:语文天地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化用  创作手法  二度创作  古典诗词创作  句子  文人创作  中国古典诗词  辛弃疾  晏几道  作品 
描述:文人创作时,根据表达需要,常常对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加以变化,变成自己的句子,这种创作手法就叫化用。化用重在借"意"而引发读者的联想,给作品带来较原诗句更加深远的意境。可以说,化用属于二度创作,只要化用
琢玉之功
作者:暂无 来源:江苏教育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玉石  教育学生  功效  比喻  成绩 
描述:明·汤显祖《肚丹率》第五出:“愚老慕承捧珠之爱,谬加琢玉之功。”雕琢玉石的功效。比喻教育学生所取得的成绩.
不是“花蕊”,应是“花冠”
作者:夏吉中  来源:学语文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花蕊”  “花冠”  李乐薇  《我的空中楼阁》  比喻  中学  语文教学 
描述:内词语代替一笔者)但美中不足,从作者所作的比喻本身看,花蕊的本体肯定是山。理由有二:其一,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其二,花蕊绽开好像层山后退。但实际上,花蕊是雄蕊和雌蕊的合称,居花
戏曲意象初探(一)
作者:方李珍  来源:福建艺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意象化  戏曲意象  文学意象  牡丹亭  信物  舞台美术  手法  爱情  舞美设计  情感 
描述:蒋寅先生在《物象、语象、意象》①一文里指出,意象一词由于语义的感性化,导致了学术上的众说纷纭,甚至于观点南辕北辙,无从对话,因而只有在对意象的概念完全界定清楚之后,才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其理论体系。这似乎有些悖
红楼景物语言绘颦儿
作者:邹光椿  来源:修辞学习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曹雪芹  《牡丹亭》  语言  《红楼梦》  林黛玉  景物  出乎其外  景语  艺术形象  手法 
描述:之情。明代胡应麟则结为:“作诗不过情景二端。”(4)曹雪芹对于传统手法成竹在胸,《红楼梦》中多层次、多侧面地以景寓情来雕塑作者笔下的第一宠儿──林黛玉,让颦儿与景物语言如影随形似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传奇“吊场”的演变与昆剧折子戏(上)
作者:陆萼庭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折子戏  杜丽娘  单演  脚色  永乐大典  戏曲艺术  宦门  演员  手法  牡丹亭 
描述: 昆剧《牡丹亭·学堂》可以单演,也常与《游园惊梦》连演。要是连演的话,《学堂》结束后,须先上丑扮的花郎,交代“昨日春香姐着我拂拭亭台,扫条花径”。由于小姐马上要来游园,“不免回避则个”,念下场诗下。接着杜丽娘和春香才先后出场。这种连演衔接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