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半山诗与唐诗
作者:张巍  来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唐诗  绝句 
描述:王安石的前期诗歌直越发露而后期诗歌深婉含蓄,这种诗风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与唐诗的影响有关。王安石的绝句以婉丽精工著称,师法唐诗又有所新变,在继承唐诗的同时也显现出了宋诗自身的特质。
明传奇散论
作者:叶晓梅  来源:戏曲研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传奇  自我技术  王国维  散论  戏曲研究  宋元戏曲  文化语    牡丹亭  汤显祖 
描述:序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然何以骚独钟于楚,赋独钟于汉?骈语独钟于六代,而诗独钟于唐?词独钟于宋,曲独钟于元也?每读至此,总有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的恍惚。
明小品的审美特征
作者:夏咸淳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小品  审美特征  艺术散文  小品文  袁宏道  古文家  小品散文  中国散文史  散文创作  汤显祖 
描述:默,博采活的语言,绝少陈言腐语,钩章棘句;它是从“原本六经”、“根极理道”的传统文论中解放出来,取得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散文。明小品的繁荣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三百年后“五四”新散文
明时期文学批评的主体认识
作者:孙蓉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明时期  主体认识  精神活动  汤显祖  我国古代  文学表现  批评家  艺术情感  文学创作 
描述:力探索艺术的规律.这种主体认识使文学超越主体现实生存需要,成为显示主体本质力量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汤显祖与明社会思潮
作者:陈寒鸣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2,又与当时知识界有广泛交往。这既使他形成颇为驳杂的学术基础,又使他同各种社会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并由此而显示出自身的思想特色。本文试从思潮史角度对汤氏思想略予论析。管蠡之见,就教方家。一  自明中叶越中王(阳明)学崛起以后,泰州王(心斋)学接踵而兴。心斋是出身盐丁的平民儒者,曾在阳明门下求学。阳明殁后,独立门户,创立泰州学派。心斋及其后学大多致力于儒学的平民化,坚持在下层民众中宣讲儒学的伦理大义,一时轰动天下。他们多成长于平民阶层,对现实社会生活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故其渴望普通百姓能摆脱贫困,享受文化教育,提高道德生活水平,实现所谓“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理想。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首先要求打破两汉以来经生文士对于儒学的垄断,摆脱经学教条束缚,还儒学以先秦原始儒学的平民本...
《牡丹亭》与
作者:陈丽君  来源:东海大学图书馆馆讯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判词    公案 
描述:典型的「判」。
诗人
作者:衣殿臣  来源:山西老年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咏梅诗  牡丹亭  林逋  杜甫  战国时期  自然美  语言美  洛阳  海棠 
描述:诗人
好诗应是心底
作者:陆建华  来源:雨花 年份:197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好诗应是心底
“华”、“”辨析
作者:周业金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读音错误  语文课本  古今字  花山  辨认出  文字  汉字 
描述:,留下一串串疑问。怎样让学生明白王安石推断的原因呢?得从“华”、“”二字说起,还要联系文章开头、中间、结尾三处文字详加消化。 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字,后来有了“”字,“华
依您的意见,国花应是什么
作者:谢梅  来源:中国花卉盆景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来,为什么不可以是那种花,而必须是这种花?2.要注明:你的家庭成员、你所在的单位同志支持你的观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