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时期文学批评的主体认识
作者:孙蓉蓉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学批评史  时期  主体认识  精神活动  汤显祖  我国古代  文学表现  批评家  艺术情感  文学创作 
描述:力探索艺术的规律.这种主体认识使文学超越主体现实生存需要,成为显示主体本质力量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汤显祖与社会思潮
作者:陈寒鸣  来源: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药、卜筮、河渠、墨、兵、神经怪牒”2,又与当时知识界有广泛交往。这既使他形成颇为驳杂的学术基础,又使他同各种社会思潮发生不同程度的联系,并由此而显示出自身的思想特色。本文试从思潮史角度对汤氏思想略予论析。管蠡之见,就教方家。一  自明中叶越中王(阳明)学崛起以后,泰州王(心斋)学接踵而兴。心斋是出身盐丁的平民儒者,曾在阳明门下求学。阳明殁后,独立门户,创立泰州学派。心斋及其后学大多致力于儒学的平民化,坚持在下层民众中宣讲儒学的伦理大义,一时轰动天下。他们多成长于平民阶层,对现实社会生活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故其渴望普通百姓能摆脱贫困,享受文化教育,提高道德生活水平,实现所谓“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王道社会理想。他们要求进行社会变革,首先要求打破两汉以来经生文士对于儒学的垄断,摆脱经学教条束缚,还儒学以先秦原始儒学的平民本...
十年“辛苦”不寻常——再评《小品三百篇》
作者:曦钟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宏道  明人小品  冯梦龙  汉语大词典  归有光  王安石  黄花菜  悉听尊便  全方位研究  贤良方正 
描述:十年“辛苦”不寻常——再评《小品三百篇》
汤显祖的戏曲观与心学思潮
作者:陈永标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心学  《牡丹亭》  戏曲观  心学思潮  戏曲艺术  个性解放  文化专制主义  文学创作  人文主义 
描述:时代要求,才是汤显祖“主情说”的基本内涵和美学价值。文章还与欧洲中世纪文艺思潮作了一些比较,提出了中西作家反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斗争的人文主义文艺思想相通相似之处的看法。
情的观念在的异变
作者:吴毓华  来源:戏剧艺术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孟称舜  戏曲美学  唯情论    戏曲艺术  杜丽娘  戏曲创作  王思任  戏曲作品 
描述:原有的那种锐不可当的趋势已渐消弱,特别是人们关于情的观念发生了异变。这种变化的具体原因及其表现,是戏曲美学史应予弄清的问题。
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作者:陈建华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梦阳  文学  诗必盛唐  真诗  袁宏道  明代文学  汤显祖  思想基础  文学观念  文学创作 
描述:已提出不同看法,高度评价了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国内有章培恒先生《李梦阳与文学新思潮》一文(1985年在日本发表),亦力纠旧说。本文力图对李梦阳与文学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公允的分析与评价。
性灵说之佛学渊源
作者:黄卓越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性灵说  佛学渊源  王阳明  袁宏道  本体发用  袁中道  汤显祖  屠隆  袁宗道  文学 
描述:性灵说之佛学渊源黄卓越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动与转型的时代,在观念表述系统中,即有王阳明及其弟子拓创的儒学革新与唐宋派、公安派等为代表的文学革新。虽然之中也有不少起伏升降及表述态
创作论中的自然情性论
作者:韩泉欣  来源: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袁宏道  创作论  汤显祖  主体意识  情性  文学解放  文学创作  审美体验  王阳明  创作思想 
描述:迥然不同的特点.
社会与文人传奇
作者:刘彦君  来源:戏剧杂志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剧作家  社会  明代文人  才子佳人模式  汤显祖  《焚书》  墓志铭  司马相如  人格模式  “才” 
描述:社会与文人传奇刘彦君当我注目于明代剧作家这一创作群体,准备全面探察他们心灵轨迹的时候,当我重新仔细阅读这些有着鲜明共同特色的剧作,认真思考它们与它们的创作者之间血肉联系的时候,剪烛西窗,批卷凝思
从《桃花人面》看的才子佳人戏曲
作者:刘勇刚  来源: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戏曲  本色派  汤显祖  孟称舜  八股文  牡丹亭  恋爱心理  《西厢记》  浪漫主义色彩  崔护 
描述:从《桃花人面》看的才子佳人戏曲刘勇刚一明代杂剧(又称南杂剧)从整体上看呈衰颓趋势,不复有北曲的刚健之风。明代传奇戏则处于鼎盛,主要以南曲歌唱,颇多柔靡之音。元代杂剧发展初期即有本色派与文采派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