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53)
报纸(35)
学位论文(4)
会议论文(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66)
地方文献 (13)
才乡教育 (9)
宗教集要 (2)
文化溯源 (2)
非遗保护 (1)
地方风物 (1)
红色文化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
2011(15)
2007(8)
2006(5)
2005(11)
2000(4)
1999(6)
1990(3)
1987(4)
1956(2)
按来源分组
抚州师专学报(2)
语文学刊(2)
中医药文化(2)
华文文学(1)
农村新报(1)
儒藏论坛(1)
地图(1)
民俗研究(1)
中级医刊杂志(1)
希望月报(1)
落日辉煌——给父亲舒同
作者:舒均均  来源:诗刊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海涛  父亲  天然气  人性  线条  墨汁  海边  气象  墨香  山河 
描述:落日辉煌——给父亲舒同
绝不是送葬,而是一次辉煌!
作者:周传家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  昆剧  《牡丹亭》  艺术创作  赏析 
描述:绝不是送葬,而是一次辉煌!
昆曲明天DE辉煌
作者:史耘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上海昆剧团  昆曲  《牡丹亭》  大制作  舞台  事业发展  艺术家  演员  青年们  现代戏剧观 
描述:经过一年多来的精心策划和艰苦创排,凝聚着上昆人无数心血的结晶——经典版昆剧全本《牡丹亭》,终于展现在上海的戏剧舞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诞生五十周年的庆典,献上了一份凝重的厚礼。这份厚礼是上海昆剧团二十多年来,在党和政府关怀和扶植下所取得累累硕果最集中、最突出的展示。四十年前的昆剧《十
贵州茶业何时重现辉煌
作者:陈鹏  来源:当代贵州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贵州茶叶  茶叶生产  西部大开发  茶叶产业  体系建设  无公害茶叶  市场营销  茶叶品质  《太平寰宇记》  名优茶 
描述:对黔茶的推崇在乾隆55年达到了顶峰:茶中佳品“贵定雪芽”被铁定为贡茶。1915年,都匀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捧走金奖,与国酒茅台比肩飘香,贵州“北酒南茶”一时间名噪中华,风靡欧美。建国后,茶叶是贵州仅次于烤烟、油菜的第三大经济作物,对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贡献良多。
学科竞赛创辉煌
作者:方心田 何泉清 舒亭  来源:高中生之友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学科竞赛  临川二中  江西省  省级骨干教师  省级重点中学  学科带头人  汤显祖  王安石  教学能手  高级教师 
描述:江西省临川二中创建于1978年9月,坐落在王安石、汤显祖故里临川城区,是"江西省优秀重点中学"和全国知名省级重点中学。临川二中现有6000余名学生,310多名在职工,其中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101名,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13人,省、市、区学科带头人14人,"教坛新秀"和"教学能手"15人。
荆公新学的治学成就与学术地位
作者:肖永明  来源:学术论坛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新学  王安石  治学  成就  地位 
描述:训诂之学转变为性命义理之学的标志 ,在宋代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吴炳新成就“三株”成就自我
作者:赵静 苏菲  来源:中国工商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医药  工业企业管理  企业家  中国 
描述:吴炳新成就“三株”成就自我
从宋代到明朝的“赣地辉煌文化”
作者:暂无 来源:大江周刊(纪实)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江西南昌  宋代  文化史  汤显祖  明代  文化名人  华夏文化  文化人  弋阳腔  南戏 
描述:号称文章节义之邦的江西,在宋代以前,所出人才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在宋代,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欧王
司马光文学成就述论
作者:宋衍申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文学成就  资治通鉴  王安石  欧阳修  古文运动  王莽  赤壁之战  战争  诗歌创作 
描述:文,三百九十篇奏章,七十八篇书启,六十三篇论、议、评,二十五篇序,十篇记,五
论汤显祖的历史观及其史学成就
作者:杨忠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历史观  史学成就 
描述:《册府元龟》 ,又重编《宋史》 ,特别反对正史中立道学传 ,这对清初修《明史》产生过重大影响。他对《宋史》的诸多改编 ,则是他的情理兼顾主张在史书编纂中的具体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