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8)
期刊文章(2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0)
地方风物 (1)
按年份分组
2014(16)
2011(4)
2010(8)
2009(3)
2005(1)
1993(1)
1991(1)
1990(1)
1985(1)
1983(1)
按来源分组
彭城晚报(2)
羊城晚报(2)
语文教学之友(1)
小火炬(1)
内蒙古林业(1)
青岛财经日报(1)
中华工商时报(1)
政府法制(1)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
早期教育(教师版)(1)
“钱内助”更应是“廉内助”
作者:马赛克  来源:人民政坛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内助  领导干部  社会角色  家庭  管理经费  财务人员  廉洁  单位  犯罪  妻子 
描述:经费的财务人员同样也应算作领导同志的内助。这些内助们,掌管着本单位最为关键的内务——金钱。就是说,一个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部必须从他
西周审判心理思想试探
作者:李交发  来源:人文杂志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法官  审判心理  刑罚  西周时期  尚书  《周礼  司寇  犯罪  疑罪  犯人 
描述: 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实施是多种心理作用的社会现象,因此,在司法审判活动中司法官和诉讼参与人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古今亦然。然而,中国古代审判心理思想研究至今还是一块待垦的处女地。本文拟就西周的审判心理思想做点拾遗钩沉的工作,或许不无意义。
教育惩罚理应是教师专业权限的一部分
作者:朱樟清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教师专业  教育惩罚  权限  老师  “好”  善与恶  体罚  学生 
描述:前些天,一位老师询问,"体罚"是好还是不好?笔者无法明确回答"好"或"不好",只好说"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但他的心里是有答案的,他说:"以前我认为不好,但我要花费比其他老师
也谈持有型犯罪——非法持有应是“作为犯罪
作者:秦博勇  来源:中外法学杂志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非法持有  持有型犯罪  犯罪行为形式  持有行为  毒品罪  行为人  否定概念  持有犯罪  第三行为形式  形式逻辑 
描述:。其中,有学者认为,这标志着一种新型的,既不同于作为又不同于不作为的犯罪行为形式——持有行为的产生。《中外法学》1993年第6期刊登的饶景东同志《议持有型犯罪》中提出“持有是独立于‘作为’和‘不作为
法人应是环境犯罪的主体
作者:钟澜  来源:现代法学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环境犯罪  犯罪主体  法人制度  代理人  保护环境  犯罪案件  公害  法学界  看法  不同意 
描述:法人能否成为犯罪主体,法学界颇多争论。不少同志认为,凡是法人都不能成为犯罪主体,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法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在环境
犯罪动机应是犯罪构成的选择要件
作者:余欣喜  来源: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年份:198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犯罪构成  犯罪动机  要件  犯罪目的  刑法  必要条件  司法实践  定罪量刑  犯罪行为  危害程度 
描述:犯罪的性质。这些犯罪主要是指:刑法第120条的伪造或倒卖计划供应票证罪。第124条的伪造有价票证罪,第148条的伪证罪,第164条的制造、贩卖假药罪,第168条的赌博罪,第169条的引诱、容留妇女
犯罪主体不应是犯罪构成的一个要件
作者:傅家绪  来源:法学评论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主体  刑事责任能力  惩罚犯罪  客观要件  犯罪行为  社会危害性  主观方面  具体行为  罪与非罪 
描述:刑法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以特拉伊宁为代表的苏联早期社会主义刑法学家们,以马克思
法人应是环境违法的犯罪主体
作者:钟澜  来源:中国环境管理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犯罪主体  环境违法  法人  积极作用  民事法律关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  自然人  法律责任  违法行为  法律行为 
描述:然人的失职行为所造成的,因此法人不能对此负责;③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
论侵占罪不应是告诉才处理的犯罪
作者:蔡雪冰 贺秋华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刑法》  侵占罪  犯罪对象  中国  “告诉才处理”  被害人 
描述:现行刑法把侵占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犯罪,这是不妥当的,它导致对合法公私财产所有权的保护不力。从完善立法的角度而言,刑法应否定侵占罪告诉才处理的规定,而将侵占案件划入到公诉案中。
特定道德义务应是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
作者:朱祯学  来源: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不作为犯罪  义务来源  道德义务 
描述:将特定的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在司法实践中是可行的。这样不仅能处罚那些违反特定的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而且能通过对违反特定道德义务的行为犯罪化达到提高公民道德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