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180)
期刊文章(889)
会议论文(42)
学位论文(24)
图书(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075)
地方文献 (45)
宗教集要 (6)
红色文化 (5)
地方风物 (3)
非遗保护 (1)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1060)
2013(43)
2011(70)
2010(71)
2008(52)
2005(49)
2004(49)
2003(34)
2001(34)
1995(15)
按来源分组
文汇报(18)
商丘日报(8)
甘肃日报(4)
中国书画(2)
江汉论坛(2)
宝钢日报(2)
兰州日报(1)
德宏团结报(1)
甘肃经济日报(1)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
试论王安石的节观
作者:路育松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王安石  节观 
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政治实践的失败.从与王安石同时代的人开始,许多对王氏的非议和指责实质上都是针对其节问题的.
刘绍教授简介
作者:暂无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刘绍教授简介
《金瓶梅》作者应是胡
作者:毛德彪  来源:临沂师专学报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金瓶梅  作者  花当阁丛谈  王世贞  门人    善说评话  笑笑生  兰陵 
描述:条件,更主要的是胡可以解开长期困扰人们的《金瓶梅》与王世贞关系之谜。《花当阁丛谈》记载的胡,善“解客颐”,常能引起“座客皆大笑”,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笑笑生”。《胡氏家谱》中的胡,与王世贞家的胡
东汉楚王英逆案疑析
作者:肖阳光 冷鹏飞  来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东汉  楚王英案  政治稳定  疑点 
描述:关于东汉楚王英逆案的真实性在史学界屡有纷争。其实,此案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源头可追溯至光武时期的郭后之废。郭后之废为明帝上台铺平了道路,也为明帝与诸藩王相处投下了阴影,迫使明帝采取措施来维护
试析吴曾祺“赖乎意匠”的篇论
作者:兰培  来源: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吴曾祺  吴曾祺      立意  立意  辨体  辨体  明法  明法 
描述:近代文论家吴曾祺在其著作《涵芬楼文谈》一文中,对写作中的篇进行了精辟而独到的论述,从立意、辨体、明法三个角度探析其篇论的理论精髓与独创之处,希冀为今天的写作理论研究及创作提供借镜。
也谈“Please”,也谈“请”──与刘绍先生商榷
作者:曲卫国 陈流芳  来源: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敬辞  可比性  礼貌原则 
描述:本文对刘绍所作的“请”字用法汉英对比分析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请”和please只有作为敬辞使用时才具有可比性。论文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层面探讨了“请”和please的异同,提出制约“请
信息安全面对面--记吴世和Tomas.A.Berson的
作者:向爱华 齐欣  来源:信息网络安全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信息安全  密码学  孙子兵法  网络安全  信息战  密码技术  信息系统  信息保障  信息安全产业  黑客 
描述:络信息安全>杂志的编辑工作.……
惠集提要》辨误
作者:祝尚书  来源:文献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四库提要  黄庭坚  中书舍人  翰林学士  永乐大典  四库馆臣  参知政事  曾巩  给事中  苏轼 
描述:惠集提要》辨误
祭欧阳文公(节选)
作者:姚子明  来源:当代学生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学术  文集  人力  节选  文章  欧阳修  四十年  翻译 
描述: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溟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
吴世:电子政务的安全态势与顶层设计
作者:暂无 来源:信息系统工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  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  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  结构化  结构化  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保障体系  安全体系  安全体系  信息化  信息化  安全隐患  安全隐患  安全环境  安全环境  建议  建议 
描述:信息化离不开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尤其如此。如果没有安全保障的电子政务,肯定是不能发挥它的效力的。中国电子政务总体态势一是网络无处不在,安全不可或缺,这是全球性的共识,也是各个国家、政府在互联网发展几十年形成的一个共识;二是漏洞隐患显现,安全风险调整,现在和十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