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14)
报纸(51)
学位论文(1)
会议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8)
红色文化 (7)
地方文献 (5)
宗教集要 (3)
地方风物 (2)
才乡教育 (2)
按年份分组
2014(26)
2013(9)
2012(11)
2011(23)
2010(10)
2009(10)
2008(6)
2006(3)
1995(5)
1984(6)
按来源分组
潍坊日报(2)
读书杂志(2)
艺术教育(2)
淮北日报(1)
中学生百科(1)
中华文化画报(1)
发展(1)
文理导航(阅读与作文)(1)
北大荒日报(1)
江西教育:教学版(1)
平凡之中见神奇——记集邮文献收藏者李浩
作者:赵正建  来源:集邮博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集邮  邮票  文献收藏  民国  目录  文献资料  收集  京城  文革  邮商 
描述:京城有位老李,中等身材,年近六旬,花白的短发由鬟角向下直连着络腮胡子。胡子也是花白的,长短亦如头发。老李平时不戴眼镜,只有看书时才戴上一副宽边老花镜。天长日久这副眼镜的镜架已经很松了,大眼镜框就架在鼻子尖上。但有谁知道,就是这副眼镜,陪着它后面的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看了多少集邮文献。
沧桑忆我所认识的舒同
作者:李前  来源:湖南文史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沧桑忆我所认识的舒同
舒同人生二三
作者:林青  来源:党史文汇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生道路  舒同  中国书法  中国共产党  宣传工作者  军事理论家  传奇色彩  革命事业 
描述:舒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老一代革命家、出色的政治宣传工作者、军事理论家和中国书法界的一代宗师,为人们所深深敬仰着。舒同人生道路曲折丰富,颇具传奇色彩。论其贡献,除了革命事业,他的文才、口才和书法似乎更有成就。文中记述的几件事,反映了舒同的才学和人生光彩。
李井泉学生时代二三
作者:蔡继祥  来源:党史文苑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李井泉学生时代二三
丛谈(七)
作者:赵友良  来源:上海会计 年份:199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丛谈  《周礼》  和式  支付命令  旧注  质剂  信用卡  “法”  旧法   
描述:俗,贸易场中,以端午、中秋、除夕为三节,按
“琢磨”与“捉摸”人
作者:李永忠  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环境建设  人才服务  《史记》  不良心态  人才工作  人之心  司马迁  点鬼火  王安石  “三有” 
描述:“琢磨”与“捉摸”人
有志与
作者:郑根坤  来源:作文世界(高中)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诸葛亮  匈奴  李广难封  李白  中学  实际行动  白居易  王安石  王勃  东至县 
描述:有志与
抒怀
作者:郑伯农 邓世广 段晓华 李文朝 万朝奇 叶蓬 邹延明 桑鹏兴 李葆国 刘晓昀  来源:中华诗词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黑社会团伙  乌鲁木齐  纪念馆  王安石  临川   
描述:喜闻重庆审判黑社会团伙,临川王安石纪念馆感赋,乌鲁木齐七·五暴乱之后,海内诗友咸致问讯,赋此答之
有些来不及等待
作者:周礼  来源:三月三.故事王中王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有些来不及等待》  故事  文学  周礼 
描述:江小东还在念大学时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好好孝敬父母,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年父母为了供他读书,起早贪黑,省吃俭用,付出的实在太多。
“选题”应是孩子们自己的
作者:颜秀妹  来源:新课程·小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让学生在给定的几个课题里选一个,可就在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选“那个”的情况下,老师还是强拉了过来……总之,管你愿不愿意,老师说了算。更有甚者,一位女老师将主题“车与城市的发展”直接抛给了学生,然后问学生愿不愿意研究,学生似乎都很“聪明”,齐声喊“愿意”,于是女老师来了一句“谢谢同学们的合作”以示夸奖。岂不知是夸奖自己题选得好,还是夸奖学生对她的“支持”。 在感叹之余,不得不让人要问:为什么这些课会把学生选题变成老师定题?在交流中,老师们似乎理由也很充分。有的说“选题指导课”是新课型,网站上有一些课例,它们就是这样设计的;有的说教学比赛的主办单位统一给主题,不就意味着班级研究主题已确定了吗;还有的说,“选题指导课”要重在指导,老师选的题会更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让人听了不禁要问,网站上的课例就是标准吗?统一给主题,恐怕那只是个范围,可能有利于评比,哪里就能作为班级的研究主题?“指导”是需要的,但不同于“指定”,哪能因此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实,理由并不是主要的,根本上还是因为许多教师并没有将新教育理念深入到自己的心中,没有充分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真正内涵,没有把学生真正作为生命发展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