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987)
报纸(530)
图书(81)
学位论文(64)
会议论文(3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164)
地方文献 (382)
红色文化 (46)
地方风物 (38)
宗教集要 (34)
才乡教育 (18)
非遗保护 (12)
按年份分组
2014(325)
2012(153)
2011(182)
2010(180)
2008(141)
2007(124)
2002(62)
1994(51)
1990(41)
1959(3)
按来源分组
文献(31)
中国文化研究(6)
装饰(2)
城市规划学刊(1)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1)
漢學研究集刊(1)
語文學報(1)
農業工程學報(1)
花蓮教育大學學報(1)
淡江中文學報(1)
》名辨
作者:李亚明  来源:文史杂志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工业技术文献  《周礼》  春秋末期  成书时间  城市规划 
描述:《周礼·》是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成书时间当为春秋末期,出于齐人之手。《》所工艺分六类二十个工种,分别记述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制陶和城市规划等内容。它曾以战国古文的形式
”及其中的力学知识
作者:王燮山  来源:物理 年份:195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力学知识  工程技术  周礼  科学技术  先秦时代  汉代  科学性  材料力学  作用 
描述:一、关于“”“”是我国先秦时代的古籍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部科学技术典籍。这部文献自汉代以后补入“周礼”,成为“周礼”的一篇--“冬官”篇。其实“”和“周礼”本是风马牛不相及
《尺牍新钞》
作者:江冰凌  来源:大舞台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尺牍新钞  藏弆集  结邻集 
描述:编选《尺牍新钞》共四选,收明清之际风气大开之时诸多文人尺牍。前三选《尺牍新钞》《藏弆集》《结邻集》得以行世并广为流传,在当时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尺牍新钞》的版本、编选等方面加以探析,并进
《周礼·》度量衡比例关系
作者:李亚明  来源: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度量衡  比例   
描述:观念以及词汇语义学原理按类聚合《》度量衡单位,梳理先秦手工业度量衡单位系统,从度量衡单位的比例关系和成品的度量衡比例关系两个方面考察《》的比例关系即比值关系。
《周礼•》度量衡比例关系
作者:李亚明  来源:东华汉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度量衡  比例   
描述:觀念以及詞彙語義學原理類聚《記》度量衡單位,梳理先秦手工業度量衡單位系統,從度量衡單位的比例關係和成品的度量衡比例關係兩個方面考察《記》的比例關係即比值關係。
中的「人民」
作者:賴祥蔚  来源:華岡社科學報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朝  西周  周公  人民  權利  義務  城邦  編戶齊民  王安石 
描述:義務部分,所述及的包括了賦稅、兵役、及教育三大項,而且相關的說明不厭其煩、十分詳細;最後,關於人民的權利部分,提及的相對有限,而且不管是參政權或受益權,限制均多,可發揮的空間則少。由此不難發
》与儒学:兼论李约瑟之得失
作者:李志超  来源:管子学刊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李约瑟  儒学  《周礼》  儒家  荀子  文化教育  科举制度  封建社会  社会学思想 
描述:》与儒学——兼论李约瑟之得失李志超李约瑟主张道家主导古代中国科技,这不能解释很多重大科技史现象。《》即为儒家经典,郑玄作注,沈括读引,戴震制图。其中造车、冶金、建筑、水利等项目何曾见
《周礼·》与元大都规划
作者:黄建军 于希贤  来源:文博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礼·  元大都  西周城邑制度  先秦古籍 
描述:《周礼》是一部重要的先秦古籍,其成书时代一般认为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其中《》关于西周城邑制度的记载是可信的。
《周礼·》中的质量管理
作者:邹依仁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质量管理    车辆  周礼  春秋战国时代  手工业品  我国古代  车轮  皮革加工  工程技术规格 
描述:施。《》的编写虽在公元前403年,但工艺规格与质量管理的实施定在编写时间的几百年或千年以前,这就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质量管理的国家。
试探《》中“耒”的形制
作者:李崇州  来源:农业考古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关于《  耒耜  青铜  《吕氏春秋》  金属铲  先秦古籍  科技史  郑玄注  《周礼正义》  铲板 
描述:试探《》中“耒”的形制青岛十中李崇州《》()一书,为我国春秋时期齐国役使“百工”从事各项手工业生产操作的匠作法式。它真实地体现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在工艺方面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