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73)
报纸
(310)
学位论文
(26)
图书
(9)
会议论文
(7)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529)
宗教集要
(123)
地方文献
(38)
红色文化
(28)
地方风物
(4)
非遗保护
(2)
才乡教育
(1)
按年份分组
2014
(216)
2012
(38)
2011
(41)
2010
(36)
2008
(28)
2007
(20)
2006
(20)
2002
(25)
1995
(14)
1993
(5)
按来源分组
其它
(32)
國文學誌
(1)
中華學苑
(1)
司法改革杂志
(1)
复印报刊资料(戏曲研究)
(1)
東海中文學報
(1)
華岡社科學報
(1)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1)
淡江中文學報
(1)
励耘学刊(语言卷)
(1)
相关搜索词
周禮正義
名詞
城邦
辨偽方法
訓詁方法
清代周禮學
周禮
郑玄
阮刻本
原材料
鄭玄
原始构形
李觏
«周禮»
吴澄
大戴礼记
周穆王
天人合德
默照禅
多味花生
辨伪
同义手段
历史小说
夏日
共产党人
回租
吴语区
周礼
吴与弼
首页
>
根据【检索词:周禮正義】搜索到相关结果
373
条
周
禮
與身體活動之間的倫理意涵
作者:
林英亮
来源:
大專體育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周
禮
與身體活動之間的倫理意涵
《
周
禮
•考工記》溝洫詞語關係
作者:
李亞明
来源:
農業工程學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記
水利工程
農業工程學
詞語關係
描述:
本文在整理《考工記》溝洫詞語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傳統訓詁學的訓詁原理、語
義
觀念以及詞彙語
義
學原理,運用
義
素二分法(Dichotomy of Sememe)[
1
],類聚、梳理並分析《考工記》溝洫詞語關係。
《
周
禮
•考工記》性狀詞語系統
作者:
王鴻濱
李亞明
来源:
語文學報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記
性狀
詞語系統
描述:
聯,由此形成詞語立體網絡,進而體現了事物聯繫的普遍性。
論《
周
禮
•考工記》手工業原材料詞語系統的特徵
作者:
李亞明
来源:
漢學研究集刊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考工記
手工業
原材料
詞語系統
描述:
大特徵,提出〈考工記〉原材料詞語系統的層次性、關聯性、有序性三大特徵,提出<考工記>原材料詞語之間具有縱向、上下和橫向的結構關聯,由此形成詞語立體網絡,進而體現了事物聯繫的普遍性。
“
禮
”字原始探微
作者:
雷汉卿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甲骨文
形义来源
《说文》
文化史
饮食器皿
原始构形
说文解字
裘锡圭
乐器名称
《周礼》
描述:
作者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字的形义来源作了新的探讨。认为字原始构形中所从之(鼓)初为饮食器而非乐器。用食器盛玉事奉鬼神以求福佑,即《说文》所说的“事神致福”。
「經曲之說」在經學史上的意
義
作者:
陳文豪
来源:
文藻學報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
周
禮
»
«儀
禮
»
鄭玄
朱子
章學誠
描述:
為«儀
禮
»,雖然解釋各有不同,但其立基於儒家對「
禮
」的傳統認識,及
禮
「有本有文」的體用思想,則有其共同的地方。 「經曲之說」在經學史上的意
義
,本文得出三點結論,那就是:(
1
)「經曲之說」的記載,顯示
禪宗之一派-曹洞宗的“五位”要
義
作者:
陳榮波
来源:
哲學論集
年份:
197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描述:
禪宗之一派-曹洞宗的“五位”要
義
正
里
正
乡
正
正朔
作者:
许国申
来源:
新高考(高一语数外)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正朔
左传
旧唐书
后汉书
名词
周礼
诸侯
世说新语
端正
大戴礼记
描述:
以内的官员;酒
正
——酒官之长。再如:昔先
正
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里
正
——战国时秦国居民区一里之长。北宋时期,里
正
、户长负责"课督赋税",耆长则专司"逐捕盗贼"。乡
正
——古官名,乡大夫。隋
宗
周
与成
周
作者:
吴申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国维
穆天子
西征
成
周
洛阳
周
穆王
历史地理
郭璞
胡应麟
人物故事
描述:
理之重要文献。《穆天子传》曰:西征“自宗
周
瀍水以西”,郭璞注:“瀍水,今在洛阳;洛,即宗
周
也。”古史
早期儒家與人類中心主
義
環境哲學的對話
作者:
莊慶信
来源:
哲學與文化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類中心主
義
環境哲學
早期儒家
環境倫理
倫理原則
仁
天人合德
價值陶成
描述:
的人類中心主
義
環境哲學或多或少均有共同因素。但其中兩者的差距正是彼此學習,一起成長的機會。為國人而言仍以儒家的環境哲學(如,仁、天人合德等)比較合適,但儒家思想有其限度,需要學習西方人類中心主
義
(如,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