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
(327)
报纸
(105)
学位论文
(7)
会议论文
(7)
图书
(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383)
地方文献
(30)
地方风物
(21)
宗教集要
(6)
红色文化
(4)
才乡教育
(3)
非遗保护
(2)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
(56)
2011
(31)
2009
(34)
2006
(16)
1999
(10)
1998
(13)
1991
(6)
1987
(7)
1984
(3)
1975
(1)
按来源分组
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
剧作家
(2)
编辑之友
(2)
阴山学刊
(2)
中国文化研究
(1)
今日中国(中文版)
(1)
汉字文化
(1)
黄冈日报
(1)
光明日报
(1)
新闻爱好者
(1)
相关搜索词
好消息
《齐论》
司马光
文学研究
留才
历史剧
大司马
瓷佛像
太平天国
李觏
«周禮»
周禮正義
左传
知其所以然
王安石
外祖母
大雨滂沱
南朝
太白
大司命
《周礼
周口店
奎章阁
太监
周礼
《周礼》
大傩
王畿
《黄堂梦》
首页
>
根据【检索词:九旗古義述】搜索到相关结果
327
条
「經曲之說」在經學史上的意
義
作者:
陳文豪
来源:
文藻學報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禮»
«儀禮»
鄭玄
朱子
章學誠
描述:
為«儀禮»,雖然解釋各有不同,但其立基於儒家對「禮」的傳統認識,及禮「有本有文」的體用思想,則有其共同的地方。 「經曲之說」在經學史上的意
義
,本文得出三點結論,那就是:(
1
)「經曲之說」的記載,顯示
《周禮正
義
》(夏官)標點商榷
作者:
汪少華
来源:
励耘学刊(语言卷)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周禮正
義
孫詒讓
標點
描述:
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正
義
》第9、10冊存在標點失誤95處:敍
述
語誤爲引文;引文誤爲敍
述
語;引文彼此混淆;破句;當分未分;不當分而分;地名人名誤標失標;書名誤標失標。
齐国奴隶考
述
作者:
李衡眉
来源: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齐国
奴隶
周礼
左传
描述:
长期以来,论述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存在和生活状况的文章甚少,为系统了解这个时期的各阶级、阶层,本文详细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奴隶的来源、役使范围、生活状况,进而论述了这个时期的社会状况和奴隶反抗斗争的性质。
“令堂”
述
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建设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母亲
《庄子》
中国古代文化
《论语》
通假字
汤显祖
知其所以然
萱草
忘忧草
父母双亲
描述:
中国素称文明礼仪之邦,一向讲究谦恭礼敬。表现在称谓上,对自己以及自己一方的亲属,要用谦称;对对方以及对方的亲属,则用敬称。“令堂”一称就是对对方母亲的敬称。有的人对“令堂”一称不甚了了;有的即使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令”还好办些,它有“美、善”之义...
“继
述
”注释指正
作者:
唐遇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学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继
述
《汉书·艺文志》
“
述
”
顺宗实录
形声字
王安石
宋钦宗
《说文》
墓志铭
源流考
描述:
“继
述
”注释指正唐遇春“否则不能继
述
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继
述
”,课本注:继承、讲述。按,“
述
”是个形声字,从,术声。《说文
王安石归临川
述
考
作者:
吴林抒
来源:
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
1985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临川
述
考
公元
金峰
外祖母
外家
教育思想研究
抚州师专
韶州
描述:
考。
传
古
作者:
刘可亮
来源:
健康必读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幽默感
腌芥菜
童言无忌
王安石
孩子成长
大雨滂沱
引人注目的
认认真真
典故
乡亲
描述:
我真要感谢乡亲们无意为我记录了人生日记,让我在成长的日子里,时时拜读。
古
魂
作者:
兰兰
来源:
青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紫金山
定林寺
林间小道
诗词歌赋
苏东坡
文心雕龙
路面
森林
南朝
描述:
~~
古
人们的英文名
作者:
袁丽君
来源:
小学教学设计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英文名
王安石
李世民
曹操
杜甫
苏轼
韩愈
唐寅
李白
太白
描述:
古
人们的英文名
《
九
歌》应是九篇
作者:
徐志啸
来源:
云梦学刊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九
歌
中国古代
礼魂
湘夫人
少司命
大司命
清代学者
湘君
神秘性
楚辞
描述:
虚指多数的功能:“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
九
,以见其极多。”应该肯定,汪中的论述是正确的,他道出了中国古代在数字运用上的习惯及特点。确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