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能否靠笔养活自己
-
作者:朵渔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稿酬制度 郭小川 作家 个人所得税法 全国人大常委会 傅雷 刘绍棠 工资收入 出版社 表决通过
-
描述:今年6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三千五百元,赢得公众不少掌声。随即有人呼吁,稿酬税基和税率亦应该相应降低。目前,稿酬
-
一枝,花数朵: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
-
作者:李强 来源:中学生阅读(高中版)(下半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言文 多义 引申义 本义 词类活用 蔺相如 君子 王安石 枝丫 父母
-
描述:"一词多义"指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似一枝枝丫上的数朵花,每一朵花都来自于"枝丫",都与"枝丫"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在对一个"词义
-
黄鹤楼下赏花木古薇迎秋一枝新
-
作者:李少义 来源:花木盆景(花卉园艺)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黄鹤楼 紫薇 古树名木 空气质量 白云 开花 公园 武汉东湖 树干 三角架
-
描述:云朵从
-
“党内一支笔”其人其事
-
作者:沈嘉禄 来源:当代老年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毛泽东 书法家 革命家 舒同 字体 “党内一支笔” 楷书 党史
-
描述: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但这远不是这位革命家兼书法家的全部。他的字名闻天下,甚至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毛泽东同志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
-
“党内一支笔”舒同轶事
-
作者:林青 来源:新天地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舒同 轶事 党内 军事理论家 井冈山时期 当代书法 20年代 解放战争
-
描述:舒同是当代书法大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老革命家、军事理论家。上世纪20年代,年轻的舒同参加了革命,他经历了井冈山时期、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他不仅成为我军的高级干部,还赢得了红军书法家的美誉。他93年的人生旅程,有许多鲜为人知之事——
-
编辑生活絮笔(九)
-
作者:滕明道 来源:中国出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编辑工作 剪刀加浆糊 作者 地方 施工图纸 故事 批评 提纲 方言
-
描述:不该批评王安石不知道是不是从北宋时代开始的,人们就一直流传着一个王安石错改他人诗稿的故事。说是王安石有一回,路过一个小地方。当地一位诗人拿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求教于王安石。诗中有两句是这样的: 明月当空叫, 黄犬卧花心。王安石觉得此两句文理不通:“明月”怎么能“叫”?偌大的“黄犬”
-
记者的笔应是“金不换”的铁笔
-
作者:陈志龙 来源:传媒观察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民银行 南京市 铁笔 批评报道 功单位 人民利益 新闻工作者 投资者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珠宝公司
-
描述:六十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亲笔书写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挂在他主办的《京报》编辑室里,意为“铁肩担道义,辣手
-
巧用简笔文章生辉
-
作者:鲍亚民 来源:初中生世界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巧用 文章 艺术作品 境界 陈师道 曾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艺术创作
-
描述:曾经有人问罗丹:你是怎样将一块嶙峋的顽石雕成精美的雕像的?罗丹说: “简单得很,你拿来一块石头,把所有不需要的部分统统砍掉。”这绝妙的回答,再深刻不过地阐明了艺术作品与简练的密切关系。艺术创作如此,文学创作也是如此。
-
多练才得笔生花
-
作者:桂州女 来源:学语文(B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梅花》 诗 王安石 北宋 小学 语文 阅读指导 写作指导
-
描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名叫《梅花》的诗,在我国几乎是读过小学的人都能背诵的。它的作者是我国北宋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王安石。
-
古人改笔笑录
-
作者:曾昭安 来源:时代青年(上半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黄庭坚 客观事物 苏州 流传 秀才 作文 唐代诗人 修改 杏花村
-
描述:,一鸟不鸣山更幽”。王安石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客观事物,把诗句改得韵味全无,无怪乎黄庭坚讥笑他是“点金成铁”。 相传,古时苏州有个秀才,善诗工文。一天晚上,皓月当空,秀才触景生情,即兴作了一首咏月诗。适逢太守来访,秀才请他修改。当太守看到“一轮明月照苏州”一句时,便说:“偌大的月亮,如何只照苏州,不照别处?”于是便在“苏州”后面添上了“无锡等地”四个字,变成为“一轮明月照苏州无锡等地”。这位太守根本不知诗为何物,无知妄说,弄得秀才啼笑皆非。此事传出去,闻知者无不大笑。 苏轼写的《古史》,即对《史记》所作的修改,有不少是因为苟简而顾此失彼的败笔。例如《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写道:“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古史》却说:“母,韩女也,滑稽多智。”删去三字,语意不明。再如:“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举,学百家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