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3787)
报纸(2114)
学位论文(594)
图书(180)
会议论文(93)
按栏目分组
地方文献 (3942)
历史名人 (2625)
地方风物 (120)
非遗保护 (35)
才乡教育 (19)
宗教集要 (14)
文化溯源 (11)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673)
2013(421)
2012(713)
2011(580)
2010(592)
2009(546)
2008(580)
2004(196)
2000(90)
1993(46)
按来源分组
其它(782)
四川戏剧(25)
兰台世界(5)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3)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
中学教学参考(2)
天中学刊(2)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1)
东方食疗与保健(1)
机械管理开发(1)
《国殇》与中国傩文化的演变
作者:汤炳正  来源:云梦学刊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演变  中国  九歌  傩文化  周礼  学术讨论会  诸侯国  论文提要  会议  融合 
描述:太长,本刊作了部分删略。
《还魂记》在清代的演变
作者:根山彻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演变  清代  戏曲选本  明末清初  汤显祖  剧作家  杜丽娘  98年  传奇  出版  题材  才子  怡情 
描述:珊珊集》《玄雪谱》《醉怡情》《来凤馆古今传奇》等明末清初出版的戏曲选本中;
牡丹亭主旨再探
作者:吴益群  来源:文学教育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牡丹亭主旨再探
《小议龙胆泻肝汤的演变和应用》读后
作者:来雅庭  来源:江苏中医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演变  小议  几点看法  应用  读后  陈自明  方名  澄清  黄甘草 
描述: 近读贵刊1986年第3期载周伯青同志的《小议龙胆泻肝汤的演变和应用》后,感到对本方出源及演变某些问题,有必要再行澄清,愿将己见与作者讨论,提出几点看法。 1.龙胆泻肝汤方名最早应见于宋·陈自明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语言特点之比较研究
作者:杨深林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语言特点  语言特点  基础文类  基础文类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 
描述: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进的,所以政府作用至关重要。对比日本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可知晚清政府作用没有达到历史的高度。多维透析中国早期政治现代化历程,对于我们今天仍在进行的政治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
琐谈龙胆泻肝汤出源与演变
作者:来雅庭  来源:中医药信息杂志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演变  陈自明  药用  兰室秘藏  柴胡  渊源  方剂  医方集解 
描述:源。 1、宋·陈自明之《妇人良方》刊书于1237年。药用:龙胆草、黄连、人参、麦冬五味子、柴胡、黄芩、栀子、知母、天冬、
牡丹亭还魂记》与《西厢记》之比较研究
作者:苏子裕  来源:学术问题研究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西厢记  西厢记  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 
描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和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两座耸立的丰碑,在戏曲舞台上盛演不衰。两相比较:同是爱情的颂歌,但主题思想开掘的深度不同;主要人物配置基本相同,但性格特征有所不同;都是
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作者:程华平  来源: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  牡丹亭  牡丹亭  影射  影射  戏剧文学评论  戏剧文学评论  文学作品研究  文学作品研究 
描述:论明清《牡丹亭研究中的影射问题
牡丹亭》下场诗集唐之研究
作者:陈富容  来源:辅仁国文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牡丹亭  下场诗  集唐  集句 
描述:亭〉下场诗的成就,相对的是被忽略了。但我们只要仔细阅读分析《牡丹亭〉 的下场诗,便可发现这五十五首集句诗,绝对是汤显祖用心经营之所在,它不但符 合近体诗格律,崭新的诗意也在戏剧中,充分的发挥了抒情
多样的书风 坎坷的人生——试谈苏轼书法风格的演变与人生境遇
作者:蒋高军  来源: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书法风格  书法作品  人生经历  王安石  演变  尚意书风  坎坷  艺术天才  苏东坡 
描述: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的艺术全才和艺术天才,诗词、书法、绘画、文章无不擅长。其在书法上,是尚意书风的急先锋,用书法诠释了他的人生经历和艺术追求,把书与人的情绪高度统一,形成了自己的书法风貌,并与整个时代艺术精神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