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22)
报纸(3)
学位论文(1)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6)
按年份分组
2014(2)
2010(3)
2006(2)
2004(1)
2003(2)
2002(1)
2001(3)
1997(2)
1995(1)
1992(1)
按来源分组
语文教学通讯(3)
史学史研究(2)
浙江档案杂志(1)
炎黄春秋(1)
复印报刊资料(当代文化)(1)
工人日报(1)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1)
文献(1)
中学语文教学(1)
《游褒禅山记》课堂教学实录
作者:张正耀  来源: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课堂教学  褒禅山  课文  梁启超  字词句  引导学生  作者  做学问  评价 
描述:先一起来把课文齐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师生齐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这样几个句子个别同学读得不太好: “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教师分别请三位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并让学生自由读一遍) 师:近代大学者梁启超曾经评价王安石的这篇文章“荆公则学人之文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王安石的这篇散文是一篇学者的随笔,看似游记,其实论述了学者治学的道理。梁启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学生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圈点,思考,同桌间小声讨论。教师在行间巡视,并时而俯身参与学生的讨论) 生:作者开始说:“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这与我们所见到的一般介绍不同,它不是写景,而侧重于对“褒禅山(华山)”“慧空禅院”由来的考证。 师:你说得对,这正是具有学者实证精神的表现。 生:作者说:“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日‘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看上去是对“仆碑”的介绍,其实是对“华山”(花山)之名的考证,指出今人所读的错误。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作者还得出了一个认识,大家一齐来把这段话读一下。 (生齐读:“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师:同学们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生:作者对倒地的石碑,发出了自己的感叹,由于各种原因,古书没有能够留存下来,人们以讹传讹,把“花山”说成“华山”,使“花山”的真正名称被掩盖了。 生:作者不是“感叹”而是“悲叹”,他所想到的也不只是这块“仆碑”以及“花山”的名称,而是历史上与此相类似的许多情况,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何可胜道也哉!” 生:作者由此向所有的“学者”发出了忠告,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要有“深思慎取”、辨伪存真的严谨态度。 师:前面作者说“盖音谬也”,对今人把“花山”之名读错的情况只是一种推测,而在这里却由此作出了判断,你认为作者的判断正确吗? 生:正确。前面说的是“音谬”,也就是读音错误,而读音错误的原因又是因为“碑仆道,其文漫灭”,一般的人并不去对它的读音较真了。“其文漫灭”就好比“古书之不存”,作者正是通过这一现象,阐发了一个道理。 生:作者是由某种现象出发,探究了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可靠的。 师: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又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这是在倡导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认真的求实精神。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很好。《古文观止》的编者对这篇散文的评价是:“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我们围绕这一评价继续来研讨课文。 生:作者写游华山洞的经过时,先写前洞平坦,然后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不仅对前后洞的景色不同进行了对比,而且对游人的情况进行了议论:前者游人多,后者游人少。做学问时也是这样,人们喜欢一窝蜂,拣容易出成果的做。 生:“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告诉我们,游玩的路越来越难行,而景色却越来越奇。这很有点像搞科学研究,“无限风光在险峰”。 生:文中叙述了“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这与做学问的过程很相似,有人在做学问时有一点困难就退缩了,到最后也一事无成,乃至抱恨终身。 生:作者探幽寻胜的过程就好比学者做学问,入之愈深,则所获越多也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师:作者由游山想到古代的学者观察天地、山川和草木、虫鱼、鸟兽,往往能有一些收获.那完全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而一般人呢?只想或只能走平坦的道路,只在近处盘桓,像游山的人大都只在前洞看看一样。他们不愿或不能走到艰险和深远的地方去,可是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总是在“险远”的、人迹罕至的地方。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学者”做学问要想“有得”,需要哪些条件呢? 生:首先要“有志”,也就是有自己的愿望或理想,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切实的目标,因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所以,没有愿望或理想是不可能到达的二要想成为有成就的学者,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目标,然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去努力奋斗。 师: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这句话告诉我们,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生:除了“有志”,还要能够“不随以止”,也就是不轻易放弃自己的努力,不轻言失败。在遇到艰难与险阻时,能够有攻坚克难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生:还要有“力”,也就是要有必备的物质条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师:对“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作者说“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做学问搞研究是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的,没有物质条件做基础,学问不可能做下去,也不可能做得好。 师:能从现实中找个现成的例子吗? 生:比如这次“神七问天”,如果仅有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强的意志是不够的,冈为科学事业,除了有自我的愿望和精神外,还必须有必备的客观条件。 生:比如国家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力量及其发展的水平,以及全国上下的同心协力等。 师:确实如此。科学事业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的,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不知道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蛮干,那势必要遭致失败,甚至要受到惩罚。 师:在这三个条件中,作者认为哪一个最重要? 生(齐声):“尽吾志”。 师:“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师: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不随以止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大家一齐把这几句话渎一下。 (生齐读) 师: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我们怎样理解? 生:由于某种客观原因,有些奋斗者虽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生:人们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成功,但往往事与愿违,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屡见不鲜。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
“读”月——《月是故乡明》教学实录
作者:王红影 刘俊祥  来源:人民教育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乡  苏轼  同主题  阅读  学生  月亮  教学内容  梅花  王安石  语文 
描述:课型:单元主题阅读分享课教学内容:《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第二单元《月是故乡明》师: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采用读、批、注、议法学习了教材本组课文,并阅读了8篇同主题文一
《伤仲永》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程翔 李天英  来源:语文建设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学生参与  同学  文言文  教学方式  学习  老师  解决问题  普通人  注释 
描述:”,并在正中间画了一个四台的阶梯图。) 师:好,看完的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看完第一遍,看懂的、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事的同学请举手。 (没人举手。) 师:大家互相看看。有没有举手的?没有。这说明只看《伤仲永》的正文,看第一遍,没有看懂。这很正常,要知道像这种文言文,看第一遍,只看正文,是看不懂的。下面就要看第二遍,看第二遍的时候要看注释,请拿起笔来,一边看,一边用笔圈点勾画—下。 (生继续看。) (师板书,在第一个台阶下面写“读第一遍”,上面写“读不懂”,在第二个台阶下写“第二遍”。) (10分钟以后生全看完。) 师:看了第二遍之后,感觉到基本上看明白是怎么回事,能够两三句话把课文内容概括出来的,请举手。
北宋《神宗实录》五修始末
作者:吴振清  来源:史学史研究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宗实录  王安石  实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司马光  《宋史》  北宋  赵鼎  《邵氏闻见录》  王安石变法 
描述:北宋《神宗实录》五修始末吴振清北宋《神宗实录》的反复修纂是北宋晚期一大公案,北宋之后,围绕《实录》的斗争犹未平息,随南宋的建立,又发生了一轮新的较量。因为《神宗实录》关涉到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以及对元
王英琦:文坛女侠的人生实录
作者:强江海  来源:复印报刊资料(当代文化)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王英琦:文坛女侠的人生实录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连载五)
作者:李亚平  来源:现代领导(A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徽宗  帝国  王安石变法  励精图治  军事工作 
描述:太后和她的婆婆宣仁太后一样讨厌变法派。于是请一位老成持重的保守派人物韩忠彦担任宰相。很快.这位对国政没有什么兴趣的太后就宣布归政.3个月后便驾鹤西去。此时的第二宰相就是那位拥立徽宗即位.斥责章居叵测的曾布。这位曾布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其实他与章一样.都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拥护者。但他很讨厌章,原因是章过于强行霸道.压得曾布无法出头;另一方面,他也不喜欢蔡京。当时,他是知枢密院事,主管全国的军事工作。
死囚李纪周受审和“悔罪书”实录
作者:汪洋 丁图  来源:检察风云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死囚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走私犯罪活动  玩忽职守罪  职务便利  受贿罪  公司董事长  部长助理  副部长  一审判决 
描述:处不法分子的走私犯罪活动。其中:收受厦门远华公司董事长赖昌星(在逃)通过各种手段贿赂的人民币
《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及其启示》探究活动课教学实录
作者:王俊昌 叶小兵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变法  失败原因  司马光  学生  历史启示  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  青苗法  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 
描述:本节课是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习结束后安排的一节探究活动课。【课前准备】1.让学生自愿组合组成学习小组,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的材料,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得出历史启示。
说“东”道“西”:“汉字构成”复习课实录
作者:刘江田  来源:语文月刊 年份:199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字  形声字  本义  老师  复习课  写作  构成  字典  王安石  引申义 
描述:师:今天我们复习汉字构成。书上的内容大家都看过了吧?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生:老师,书上说休是人靠一棵树,意思是休息;那么伏是不是人枕着狗一块睡觉?
“见”到一种诗的境界:《长相思》教学实录
作者:王崧舟  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长相思》  教学实录  “见”  纳兰性德    王安石  乡愁  注释 
描述: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