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2326)
期刊文章(2129)
会议论文(50)
学位论文(50)
图书(26)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285)
地方文献 (132)
非遗保护 (73)
地方风物 (37)
才乡教育 (17)
宗教集要 (15)
红色文化 (13)
文化溯源 (9)
按年份分组
2011(665)
2010(284)
2008(222)
2007(164)
2005(90)
1993(33)
1990(50)
1988(33)
1986(42)
1985(33)
按来源分组
深圳特区报(25)
瞭望(3)
广州日报(3)
深圳史志(3)
人民论坛(2)
中国城市经济(2)
出版广角(2)
羊城晚报地方版(1)
第一财经日报(1)
了望(新闻周刊)(1)
老同志畅谈《历史瞬间》──纪周、祝春林代表部党委向老同志
作者:暂无 来源:人民公安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老同志  人民公安  座谈会  “枫桥经验”  公安保卫工作  历史教育  社会主义  公安工作  老干部工作  公安民警 
描述:老同志畅谈《历史瞬间》──纪周、祝春林代表部党委向老同志拜年1月22日上午,公安部部分老领导、老同志应邀参加了由《人民公安》编辑部和办公厅秘书二处联合召开的迎新春座谈会,就《人民公安》开辟
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觏教育思想管窥
作者:李宝柱  来源:长安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宋  北宋  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  历史  历史  中国  中国 
描述:治理犯罪必先于教化:北宋思想家觏教育思想管窥
二曲调和朱子与陆王的方法:[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作者:王昌伟  来源:孔子研究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哲学  中国  清代 
描述:二曲调和朱子与陆王的方法:[朱熹、陆九渊、王守仁]
金石书派百年传承:瑞清、胡小石、游寿其人其艺
作者:王立民  来源:收藏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小石  瑞清  游寿  书风  传承  张大千  金石  清末民初  开创 
描述:脉作一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梦阳《秋望》“汉宫”考及其它——兼与裴效维同志商榷
作者:曾良  来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梦阳  野马  灵武  朔方  周亮工  《书影》  云霄  《文选》注  诗必盛唐  灵州 
描述:卷.其中收诗二千二百多首.但被后七子领袖王世贞(1528—1590)评为“雄浑流丽”的七言律诗《秋望》,却不被诗人自己选入集中.①据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空同集》六十六卷载纪昀等在乾隆四十三年三月为序:
一部精心考稽、濯旧出新的年谱——评震著《曾巩年谱》
作者:葛怀东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年谱  曾巩  书记》  王安石变法  考稽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学创作风格  《曾巩集》  学术成就  文学成就 
描述:一部精心考稽、濯旧出新的年谱——评震著《曾巩年谱》
“季氏八佾舞于庭”不是维护周礼(与启谦同志商榷)
作者:刘百顺  来源:学术月刊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季氏  季平  周礼  祭祀  维护  左传  论语  正义  新解  鲁国 
描述:传》记载,季平子是代鲁君主持过祭祀,但昭公二十五年又说:“将禘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二人’,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谓当作“二八”,二八即二佾,刘宝楠《论语正义》据此推论季平子“取公四佾以往,合为八佾,而公止有二佾”,其说不无道理。《论语正义》又引《礼记·郊特牲》文:“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解释说:“公庙谓桓公
20世纪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祥俊博士《
作者:李英华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  经学  儒学  特征  “荆公新学“ 
描述:展示王安石学术思想的专著.
唐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浩著《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作者:刘欢  来源:唐都学刊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代关中士族  地域文学研究  拓荒之作  唐代文学  关中文学  党争  关中地区  关中文化精神  家族文学  武力强宗 
描述:唐代地域文学研究的拓荒之作——评浩著《唐代关中士族与文学》
裕民、佐竹靖彦合编的《增广司马温公全集》最近在日本出版
作者:玉溪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王安石变法  重大发现  增广  合作研究  全集  日本  历史学  出版  重大事件 
描述:大发现,随后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晚报》及《光明报》、《报刊文摘》等数十家刊物纷纷摘要转载。许多学者极盼见到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