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王安石与诗谜
作者:唐嗣德  来源:南方论刊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熙宁  重叠  谜语  太阳  诗体  直接攻击  宰相  执政 
描述:下台而未果(‘扫不开’);第三句指1075年(熙宁七年)王安石被罢相(‘收拾去’);第四句是指次年王安石又出任宰相(‘送将来’)。这首作为咏花的诗,本身已是谜语诗体,再加上寓意,反
王安石的大度
作者:王学礼  来源:中国老区建设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苏轼  宋神宗  唐宋八大家  乌台诗案  定等  熙宁  人欲  当政  御史 
描述:。于是,宋神宗征求王安石的意见,这时辞去丞相职被封为荆国公的王安石说了句一言九鼎的话,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使苏轼免于一死。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石  来源:中华活页文选(初三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描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关于苏轼的“辞达”说
作者:孙民  来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辞达说”  王安石科举改革  “一道德” 
描述:纠正了当时“千人一腔”的粗陋文风,有效地保证了宋代散文的健康发展。
苏轼二题
作者:徐洪火 冯素芬  来源: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变革主张  王安石变法  一代文豪 
描述:文章针对视苏轼王安石变法时期“保守派代表人物”的传统观点,以及当今有人企图贬低苏轼学术地位这两个问题,论述了苏轼在为官与为文这两个方面所具有的崇高地位。文章为人们正确认识苏轼,尤其是正确认识苏轼
试论苏轼的政治主张及其形成原因
作者:王丽  来源: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嘉祐制策  王安石变法  政治主张 
描述:苏轼在嘉祐制策、王安石变法和元祐更化三个时期表现的政治立场有很大变化,其政治命运也随之跌荡起伏,分析其中原因,主要包括家学及时代氛围的影响、被科举所累及其本人的忠君爱民思想等.但其所有的政治
司马光与苏轼
作者:颜中其  来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司马光  苏轼  王安石变法  苏辙  翰林学士  二十年  制举  欧阳修  神宗  资治通鉴 
描述:直讲、馆阁校勘、史馆检讨、并州通判、开封府推官等职。仁宗嘉祐六年(1061)司马光擢修起居注,同
关于苏轼的讨论
作者:展葱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6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艺术成就  王安石变法  政治思想  免役法  反对  民族矛盾  文学观  中国古代文学  比校 
描述:湖北省语言文学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组于三月廿六、廿七两天举行了关于苏轼的讨论会。提供讨论的论文有:谢善继的《苏轼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苏轼的政治思想及其诗的艺术成就》,晦之的《试论苏轼杂记文的创作艺术
苏轼在黄州
作者:曾枣庄  来源:江汉论坛 年份:198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黄州  王安石变法  爱国精神  自我安慰  形象生动  知州  四川  民间  野心家 
描述:了一些野心家、投机派。自熙宁四年(一○七一)起,苏轼离开朝廷,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徐州知州。元丰二年(一○七九),苏轼改知湖州(今浙江吴兴),他在《湖州谢表》中说,神宗“知其(自指)
“以意逆志”论苏轼
作者:陈祖美  来源:文史哲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苏轼  以意逆志  变法派  悼亡词  吕惠卿  王安石新法  密州  王安石变法  刘禹锡  熙宁 
描述:过去对苏轼居密一段的研究近乎空白,但这却是苏轼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陈文将苏轼这期间的诗词作了迟异常说的解释,认为其中都有政治寓意,寄托了对王安石新法的意见,实乃苏轼对付变法之障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