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上海昆剧团新版《牡丹亭》演出
作者:彭本乐  来源:上海艺术家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上海昆剧团  故事情节  戏剧冲突  人物性格  新版  戏曲舞台  观众  柳梦梅  长江流域 
描述:四十多年来,在上海戏曲舞台上至少演出过四种“全本”昆剧《牡丹亭》。1999年10月,上海昆剧团所演的新版《牡丹亭》的演出本,和以往的版本有一个明显的不同,那就是新版以较大的篇幅和浓重的笔墨来描写以杜
北京昆曲研习社为九旬社员举行祝寿演出
作者:李锋  来源:戏曲艺术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北京昆曲  表演动作  天官赐福  中国戏曲  杜丽娘  动作规范  牡丹亭  地方戏  观众  语言 
描述:北京昆曲研习社为九旬社员举行祝寿演出
何人不起故园情——喜逢华文漪海外归来演出
作者:霍大寿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故园情  昆曲艺术  中国昆曲  《牡丹亭》  升平盛世  观摩演出  杜丽娘  新剧目  学术评价  上海昆剧团 
描述:金秋,风和日丽。期待已久的“’96全国昆曲新剧目观摩演出”在北京拉开了帷幕。笙鼓管弦,曼舞清歌,颂扬着改革开放的升平盛世,也倾诉着昆坛剧人的苦乐甘辛。
明清时期家班及职业戏班演出《牡丹亭》概况
作者:刘淑丽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厅堂演出  厅堂演出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 
描述:《牡丹亭》在明清时期的演出概况 ,主要在体现在家班演出、江湖职业戏班的演出这样两个方面。家班演出的场所是厅堂 ,观众主要是文人士大夫阶层 ,江湖职业戏班演出场所则在城乡间流动 ,主要观众是平民百姓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祝贺演出剧目(19台)简介
作者:暂无 来源:戏文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艺术  演出剧目  《牡丹亭》  剧团  蔡文姬  刘文龙  刘知远  李三娘  越剧  儿童艺术 
描述:儿童剧《阿拉丁和神灯》《浙江儿童艺术剧团》故事取材于童话集《一千零一夜》讲述贫民少年呵拉丁.意外卷人一场宫廷大阴谋.正直善良的
舞台对经典的诠释--从演出文本看当代对《牡丹亭》的理解
作者:金鸿达  来源:剧作家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汤显祖这个中国文学戏剧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名字是和<牡丹亭>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牡丹亭>称得上是明传奇的扛鼎之作.它在文学艺术上达到的高度使其自刚一问世,就引起广泛的关注.关于<牡丹亭>的研究、争议从明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越来越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课题.……
“上戏”附属戏曲学校“昆五班”教学汇报演出
作者:忆斯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汇报演出  戏曲学校  教学  平均年龄  牡丹亭  长生殿  折子戏 
描述:《牡丹亭·游园惊梦》、《长生殿-酒楼》、《玉簪记·琴挑》、《孽海记·下山》……一段段文武经典折子戏,由一群平均年龄仅14岁的小不点表演起来,倒也不紧不慢、有板有眼。这60位被称为昆五班的学员,是上海戏曲学校时隔20年后又
悟得梅派真谛:李胜素专场演出观感
作者:张正芳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表演形式  汤显祖  杜丽娘  观众  性格刻画  丰富和发展  中国戏曲  艺术形象  内心冲突  艺术形式 
描述:悟得梅派真谛──李胜素专场演出观感张正芳李胜素的专场演出,为首都舞台送来了清新典雅的轻风,驱散了6月的暑热。走出剧场许久,4个不同女性的艺术形象仍萦绕于胸,作为一个久别舞台的老演员,深为京剧能有
轰动京城的江西赣剧——本刊举行推荐赣剧折子戏演出座谈会
作者:赓续华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198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折子戏  汤显祖  表演技巧  演员  观众  首都  戏剧  京城  窦娥冤  座谈会 
描述:青年演员陈俐主演的《盗草》,并于12月3日举行了推荐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首都戏剧界人士有郭汉城、刘厚生、祝肇年、龚和德、刘乃崇、范溶、苏国荣、朱文相、周桓、金桐、马也、胡芝风、易凯、安志
稀里糊涂笑看人间──写在《张协状元》来台演出之前
作者:王安祈  来源:戏文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张协状元》  现代意义  汤显祖  剧中人  宋元南戏  昆剧  学术价值  文化资产  泥塑木雕  情感思想 
描述:稀里糊涂笑看人间──写在《张协状元》来台演出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