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391)
报纸(408)
学位论文(61)
图书(44)
会议论文(4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1457)
地方文献 (339)
地方风物 (67)
非遗保护 (55)
宗教集要 (10)
红色文化 (8)
才乡教育 (6)
文化溯源 (5)
按年份分组
2014(209)
2013(120)
2011(170)
2010(142)
2009(118)
2005(52)
2000(26)
1988(17)
1986(16)
1985(21)
按来源分组
抚州日报(12)
文史知识(8)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3)
中国中药杂志(3)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1)
中草药(1)
中成药杂志(1)
江西中医药杂志(1)
光华时报(1)
中华医史杂志(1)
批评的灵性——《多维视野的文学景观》读后
作者:文钰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作品  文学景观  表现技巧  多维视野  评论文章  艺术技巧  刘绍棠  当代文学评论  诱惑  陆文夫 
描述:充满期待的,但《早安,朋友》和《习惯死亡》的魅力似乎不及他那份自我推销著作的广告;陆文夫严谨得让关心他的读者沉不住气;林斤澜或许还要有更长时间的不被人理解的痛苦(这“痛苦”的感受是猜测而来,林先生从不趋时,可能仍泰然处之);王蒙差不多最为活跃了,《活动变人形》之
“疑”求高效:语文教学“疑”的处理例谈
作者:杨群  来源:语文天地(初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朱子语类》  获取知识  高效教学  理学家  陆九渊  学生  主动性 
描述: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子语类》)陆九渊亦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语文教学,教师如果照本宣科,就抹杀了学生对文本的好奇;学生
关于《牡丹亭》的“集唐”诗
作者:吴凤雏  来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牡丹亭  “集唐”  “集唐”  出处  出处 
描述:明人汤显祖传奇名著《牡丹亭》,共出现"集唐"69首,历来未有将其出处(所集诗句之作者和所出之诗篇)全部注齐者。经大量查考证实:此69首(共280句)"集唐",分别集自129位诗家的270余首诗
浅析《红楼梦》昆曲的作用
作者:赵宝靖  来源:阅读与写作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红楼梦  昆曲  小说结构  人物形象  黛玉  牡丹亭  脂砚斋  戏曲  宝钗  甄宝玉 
描述:识"的文化传承方式完成了对昆曲艺术的继承和发扬。昆曲作为戏曲文化
《牡丹亭》“陌生化”效果之探究
作者:白卓让  来源:作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陌生化  俄国形式主义 
描述:《牡丹亭》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传奇巨作,塑造了杜丽娘这一热爱青春、追求自由的经典女性形象,其中人性解放和女性觉醒思想在其创作时代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剧作在创作语言、人物形象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都体现出"陌生化"的现象,折射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牡丹亭》人物的精神分析解读
作者:张嘉欐  来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  《牡丹亭》  《牡丹亭》  人物  人物 
描述:文章将《牡丹亭》分作上下本,以精神分析学理对杜丽娘和作家进行心理研究,解读分析杜丽娘的本我、超我、自我及对剧情的影响,提出了本我戏与自我戏的见解,也认为作家主情论与士不遇的创作心理分别影响了上下本的剧情设计。
论《珠玉词》的“香”意象
作者:张秀珍  来源:安康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珠玉词》  《珠玉词》      闲适  闲适  尚雅  尚雅  诗意  诗意 
描述:审美追求。
《邯郸记》的官称及其英译
作者:汪榕培  来源:英语研究 年份:200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邯郸记》  《邯郸记》  官称  官称  英译  英译 
描述:《邯郸记》出现各种官称和机构名称多达六十多个,这些名称基本上符合唐代开元年间的现状,但是也也有些名称不符合唐朝的情况,本文对这些名称进行一番梳理,并提出英文的试译。
浅谈《牡丹亭》的人文主义精神
作者:谭自强  来源:大观周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文主义精神  牡丹  浪漫主义  爱情故事  代表作 
描述:《牡丹亭》创作于1598年,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主要通过描写官宦小姐杜丽娘与贫寒书生柳梦梅之间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呼唤个性解放、追求个人幸福的浪漫主义思想,因此,《牡丹亭》也是中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一次可贵的实践:日版《牡丹亭》
作者:康迪  来源:戏剧丛刊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无限意味  意象空间  杜丽娘  昆曲  戏曲  服装  创作者  日本歌舞伎  演员表演 
描述:我爱看戏.最初被吸引是因为戏曲之"妙"——一个手势,契合无限意味;几张桌椅,能摆任意场景;一通锣鼓,打出波浪与风声,简简单单便营造丰富意象空间,处处闪烁"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可是后来却常看到"笨",服装更华丽,舞台更精美,乐队更庞大,编曲更繁复,创作者仿佛下了大力气,观来却总差了一点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