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5318)
期刊文章(4346)
会议论文(78)
学位论文(3)
图书(3)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9748)
按年份分组
2014(5455)
2013(198)
2012(253)
2007(213)
2006(180)
2004(157)
2003(163)
2002(134)
2001(158)
1996(105)
按来源分组
其它(71)
北京青年报(17)
黑龙江晨报(16)
经济日报(11)
南方农村报(9)
四川工人日报(5)
鞍山日报(3)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1)
论“持”“迟”应是古汉语词尾(下)
作者:刘瑞明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汉语词尾  形容词词尾  敦煌变文  动词词尾  构词  虚义  词例  语素  词义  书证 
描述:“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编辑应是老雕虫——小议标题
作者:何仁  来源:新闻与传播研究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标题  编辑  社会主义社会  消息  吸引力  主题  人与人关系  报纸  通讯  特点 
描述:人关系的生动写照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应是社会主义法律的主要任务
作者:杨贻泽  来源:现代法学杂志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人民内部矛盾  主要任务  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关系  统治阶级  国内主要矛盾  阶级斗争  社会秩序  历史时期  敌我矛盾 
描述:级斗争后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其目的是以此来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律要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从根本上来说,就要对敌对阶级实行专政,对本阶级实行民
高等教育应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作者:刘素萍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 
描述:高等教育应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而不应厚此薄彼,在提倡素质教育时忽视专业教育.
“大钢铁”和“小钢铁”应是一盘棋
作者:周元一  来源:冶金经济与管理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钢铁  行业管理  宏观效益  钢材  钢铁工业  偿失  大企业  小钢铁厂  寸铁  行业规划 
描述:用后还能盈利.但是,小钢铁的微观效益高是在当前钢材紧缺和国家特别是地方给予小钢铁诸多“特权”这种特殊条件下的产物,因而这种
社会主义价格应是双渠价格
作者:杨晓宁  来源:求实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双渠价格  盈利率  盈利额  工资基金  商品价格  新价值  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量  物化劳动 
描述:能够把它直接计算出来,通常是采取成本价格加盈利额
老师应是领路人——中学生谈作文
作者:朱雅斌  来源:宁夏教育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领路人  作文水平  中学生  写作文  观察日记  命题作文  引导学生  《战争与和平》  回写  作文课 
描述:我和我的同学以及我所接触到的中学生,很多都把写作文当作头痛事、追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无话可写,二空话贯(连)篇,无真情实感.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呢?下面我想就此谈谈我的浅陋之见.
消费观点应是流通部门的基本观点
作者:赵宁渌  来源:江苏商论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主义社会  流通部门  消费水平  消费观  剩余价值理论  发展社会主义  马克思  商品生产  生产城市  个人消费 
描述:将是很有益处的。教训之一——把消费同生产对立起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通过供应来解决群众的需求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从更广泛和更具体的意义上来理解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就要把生产和消费的关系包括在内。”“生产和消费是内在地不可分离的。”(均见《剩余价值理论》)当然,马
“三进山城”应是红胜
作者:张兴杰 张志刚  来源:棋艺(象棋版) 年份:198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三进  山城 
描述:~~
楹联应是县志《文化篇》的记述内容之一
作者:潘克蕃  来源:广西地方志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楹联  社会主义  县志  农村  民国时期  群众文化  民间文学  两个文明建设  绳其祖武  农业革新 
描述:楹联应是县志《文化篇》的记述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