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文章(1823)
报纸(685)
学位论文(97)
图书(34)
会议论文(19)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62)
地方文献 (151)
非遗保护 (13)
地方风物 (11)
才乡教育 (10)
宗教集要 (7)
文化溯源 (2)
红色文化 (2)
按年份分组
2014(407)
2013(127)
2011(203)
2010(203)
2008(125)
2007(118)
2006(90)
1994(33)
1991(27)
1986(33)
按来源分组
文艺报(12)
诗刊(10)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4)
物理(2)
三明学院学报(2)
大河报(2)
诗林(1)
旅游(1)
文艺报(周二版)(1)
中国古代自传文学中的仕与隐——以白居易、胡应为例
作者:许菁频  来源: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古代自传  出仕  归隐  两难抉择  白居易  胡应 
描述:中国传统文人的出仕与归隐情怀在古代自传中得到了真实、细致的写照。在古代自传中,能在仕与隐中做出十分坚定的选择的传主可谓寥寥无几。在大多数传主身上,仕与隐的冲突是始终存在的,只是有的传主隐藏得较为成功,而有的传主则敞开心扉直抒胸臆。但正是这冲突的存在,使得古代自传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生命意识。
明末学术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周婴误批胡应学术态度考论
作者:王嘉川  来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  周婴  学术态度 
描述:胡应曾专门著书考证慎的学术失误,周婴对其工作态度进行了严厉批评和指责。但考察史料原文可知,周婴的指责无一不谬,其所作所为已近乎自我炒作。
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现象还原——从胡应的“实录”理念出发
作者:刘金仿 李军均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鲁迅  唐人  小说观  现象还原 
描述:面去理解 ,才是符合唐人小说观念的实际。
一部探索现代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力作:评黄雏等著《技术伦
作者:武斌 胡义成  来源:学术动态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一部探索现代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力作:评黄雏等著《技术伦
论胡应对文言小说史料价值的认识——兼与刘金仿等先生商榷
作者:王嘉川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胡应  文言小说  史料价值 
描述:之一的做法,都是偏颇片面的。
焦连合、黄英接见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徐会连博士
作者:暂无 来源:山东劳动保障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社会保障  人力资源  意见建议  连合  留日  服务活动  博士学位  组织部  中国  副厅长 
描述:3月16日至19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焦连合,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英在济南接见了来鲁开展服务活动的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徐会连博士,并就引进海外高端人才等征求
胡应小说史研究中透现的史理意识
作者:陈丽媛  来源: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小说史  胡应  纵向梳理  横向分析  史理意识 
描述:传统观念对小说的轻视造成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的薄弱,明代学者胡应的小说史研究对古代小说史进行了纵向梳理,探寻各类型小说发展源流,并结合社会历史文化对各时期小说特征进行分析,体现出明晰的史理意识
王嘉川著:《布衣与学术-胡应与中国学术史研究》
作者:王永平 胡学春  来源:学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嘉川  《布衣与学术——胡应与中国学术史研究》  中国  学术史研究  明代  学术成就 
描述:王嘉川著:《布衣与学术-胡应与中国学术史研究》
南宋社会文化学家王应仕履系年考释
作者:龚延明  来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  化学家  社会  考释  系年  仕履  南宋  《困学纪闻》 
描述:十九岁登进士第踏上仕途为迪功郎某县主簿,至五十三岁官至朝请大夫(从六品)、权礼部尚书(正三品)兼摄吏部尚书兼给事中(正四品)、兼直学士院、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鄞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赐紫金鱼袋止,这二十五年间的升官图,并考订其每任时所带诸种官衔,如寄禄官阶、职名、差遣、兼职、俸禄、勋、爵等等,并按年予以编排;二是对每任官衔所包含的内在意义予以注释。
试论王应《汉书艺文志考证》的《汉志》研究得失
作者:傅荣贤  来源:四川图书馆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应  《汉书艺文志考证》  《汉书.艺文志》  目录学 
描述:而不是目录学意义上的。就后者而言,他补《汉志》27种的阙收文献都不尽可靠,但却开启了后代补阙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