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萋萋芳草总多情——唐宋诗词中的芳草意象及其忧患色彩
-
作者:王艳平 来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诗词 意象 唐宋诗人 王安石 石头城 孟浩然 王孙 韦应物 刘克庄 招隐士
-
描述:是谁让斑斓纷纭的物浸染上陆离繁杂的情呢? 秋风寒蝉低吟着贫士失职的悲愤与凄凉,梨花春雨飘洒着弱女怀人的寂寞与哀怨,羌笛琵琶传递着北地男儿的铁血剑胆,长亭红楼寄托着南国佳丽的萧心琴心。无休无止地宣导着各类情感的意象,还有鹧鸪子规、燕雀鸿鹄、海堂芍药、鲈鱼莼菜、篁竹
-
唐宋派的总结,桐城派的先声-论明季散文家艾南英及其文学理论
-
作者:邹自振 来源:抚州师专学报(综合版)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艾南英 唐宋派 陈子龙 桐城派 前后七子 散文家 文学理论 明季 秦汉 八股文
-
描述:他可不起草而挥笔立就。十七岁时参加县考,邑令李精白录取他为第三,认为他将以文名天下,此后,
-
论唐宋时期的文道关系说:从郭绍虞的失误说起
-
作者:张炳尉 来源:文学评论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文道关系 唐宋时期 郭绍虞 对应关系 王安石 政治家 古文家 误解
-
描述:系。
-
吴澄唐宋七子说的理论价值——兼论唐宋八大家概念的形成
-
作者:李宜蓬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唐宋七子 唐宋七子 复古 复古 文统 文统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
-
描述:环节.
-
“情本思想”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小青事”的通俗化范例
-
作者:李澜澜 来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情本思想 冯小青 《牡丹亭》 “情”的化身 出路
-
描述:本文试图从“情本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明清两代一系列对于“小青事”进行演绎的各种类型的通俗作品,以此窥视由汤显祖《牡丹亭》而倡导的“情”在文人笔下的复现及出路,以及时事现实对它的影响。
-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
-
作者:郭英德 来源:中国文学研究 年份:199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传奇作家 传统文学观念 明清文人 散论 汤显祖诗 艺术思维 传奇文学 审美创造 历史真实观 近代文学
-
描述:益缘饰为之,然尚存梗概”。到明中叶文人传奇问世之后,戏曲创作征实尚史的历史真实现一度占上风,
-
明清文人元代诗学观之考察——以胡应麟、顾嗣立为例
-
作者:杨亮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元代 诗学观 胡应麟 顾嗣立
-
描述:元代诗歌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上接唐宋,下启明清。明代胡应麟和清代顾嗣立对元代诗学批评贡献最为显著,其诗学批评思想和研究角度对后世研究者的影响极大,目前元代诗学研究仍在其基础之上进行,对其研究
-
后七子和明末文人的唐诗观——明代唐诗批评史研究之二
-
作者:朱易安 来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格调派 唐诗观 王世贞 盛唐诗歌 后七子 格调论 胡应麟 明代 李攀龙 诗歌风格
-
描述:因此,从唐诗批评史上看,后七子的唐诗观仍应算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发展时期的后一阶段。这一阶段孕育着格调派唐诗观的蜕变。(参阅拙作《明代格调派唐诗观的形成和发展》《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
-
豆萁原型与中国文人的人伦之怨:古今三首豆萁诗比较赏析
-
作者:李怡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文人 曹植 世说新语 郭沫若 诗歌研究 艺术原型 鲁迅 家文化 同根 王安石
-
描述:开的解读赏析,则并不需要过多地介入这类纠缠不清的考证,本文从来就不
-
世间只有情难诉——浅析《牡丹亭》之于明清文人传奇的情感关涉
-
作者:梁波 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汤显祖 《牡丹亭》 《牡丹亭》 至情 至情 情死 情死 牡丹窠臼 牡丹窠臼
-
描述:汤显祖之<牡丹亭>的至情,是文学史给予<牡丹亭>的根本定位,并在整个明清传奇史上具有极广泛的情感关涉.其引发的此后文人传奇均难逃牡丹窠臼、甚至才女情死的极端现象,都堪称明清文人传奇之情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