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1237)
期刊文章(1220)
学位论文(67)
图书(54)
会议论文(14)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2477)
地方文献 (68)
才乡教育 (14)
地方风物 (10)
宗教集要 (9)
红色文化 (8)
非遗保护 (5)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3(169)
2012(251)
2011(295)
2009(192)
2008(143)
2005(53)
2004(59)
2001(39)
2000(29)
1986(22)
按来源分组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9)
鹅湖月刊(4)
中国道教(3)
中州学刊(3)
世界宗教研究(2)
船山学刊(1)
湘潮(1)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1)
华章(1)
剑南文学(1)
剧照
作者:刘绍棣  来源:戏剧之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京剧表演艺术  明代戏剧  汤显祖  老照片  大师  杜丽娘  牡丹亭  王瑶卿  梅兰芳  昆曲 
描述:了演好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形象,览遍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有关影片、资料、著作,在为他特别布
从侏儒说到:为术士说证实
作者:刘德增 王大建  来源: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孔子儒家  郭沫若  术士  墨子  中国文化  《周礼》  胡适  身材矮小  庄子  上层阶级 
描述:从侏儒说到──为术士说证实刘德增,王大建孔子开创的儒学给中国和整个东亚历史以深广的影响。虽然以治国的那一页早已翻了过去,但儒学的伟力迄今犹斑斑可见。对儒学的阐释、注解曾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课题
释道的融合和宋明理学的产生
作者:贾顺先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宋明理学  “理”  主观唯心主义  《朱子语类》  客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  释道  本体  王守仁  朱熹 
描述:”(《朱子语类》卷一);而另一者则认为:“心即理也”(《象山全集》卷十一《与李宰书》),“心之本体,即天
关于“”的原始意义的探讨
作者:郭玉良  来源: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原始意义  章太炎  孔子  甲骨文  徐中舒  郭沫若  儒者  《周礼》  胡适  文化教育 
描述:殷商时期的、西周时期的、春秋时期的,并可勾勒出的早期发展变化的线索。
略论宋以后的与商
作者:黄书光  来源:教育评论 年份:199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商人  治生  儒士  资本主义萌芽  内在原因  士大夫  重商  朱熹  唐代科举  王安石 
描述:正是由于大量取士,造成机构臃肿,冗员激增,国家处于积贫状态.一般士大夫的俸禄也就十分菲薄,并没有享受到千钟粟、黄金屋的生活待遇.宋仁宗时,王安石说:
发冢
作者:汪啸波  来源: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大儒  诗经  无伤  庄子  译文  布施  原文  外物  周礼  东方 
描述:原文: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为!’接其鬓,揠其髯,而以金锥控其含颔,徐别其颊,无伤
朱熹的知识论诠释学和陆九渊的实践论诠释
作者:彭启福  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中国古代诠释  宋明理学  知识论诠释  实践论诠释 
描述:为达成明理这一理解目标的重要保证,知行合一说凸显了理解中的实践智慧。陆九渊意义上的明理具有了实践论的意味,其理解理论的视野是实践论诠释学的。
六经
作者:辛竹  来源:读书杂志 年份:198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六经皆我注脚  托梁换柱  陆九渊  教条主义  思想史  明代  哥白尼  朱熹  儒家  辩论 
描述: 朱熹和陆九渊的辩论已过千年,至今人还不忘鹅湖之会.其实儒家成形是在汉代.宋代朱陆都是对汉唐注疏的教条主义"闹革命".朱以《四书》暗地托梁换柱.陆便公然说"六经皆我注脚".在思想史上几乎是哥白尼式的转换.经过元代大变化到明代,王
诠释几个齿部字
作者:许廷桂  来源: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字汇  笑貌  康熙字典  集韵  韵书  讹字  玉篇  “辰”  音义  南柯记 
描述:言大略》二字联绵为释
从“经义式”到八股文形成的当代诠释
作者:刘虹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安石  经义式  朱元璋  八股文 
描述:来的“传经学”,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亦从训诂章句的囹圄中解脱出来。从王安石对科举考试内容与评判标准的首次匡定到八股文的形成,标志着科举考试向着更规范、易于操作的轨迹发展,同时它也蕴含了历代有识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