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报纸(348)
期刊文章(286)
学位论文(7)
图书(4)
会议论文(2)
按栏目分组
历史名人 (498)
地方文献 (113)
地方风物 (19)
宗教集要 (7)
才乡教育 (5)
红色文化 (4)
文化溯源 (1)
按年份分组
2014(178)
2013(33)
2012(54)
2010(49)
2009(37)
2008(37)
2007(25)
2004(6)
1997(4)
1982(4)
按来源分组
宁波日报(11)
其它(11)
新民晚报(2)
沈阳晚报(2)
丽水学院学报(1)
辅仁历史学报(1)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
民族艺术研究(1)
京九晚报(1)
中国经济导报(1)
百戏之祖唯昆曲,古剧新妆风流:作文新素材之“昆曲”
作者:吴晓梅  来源:作文素材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曲  素材  青春版《牡丹亭》  百戏  作文  风流  古剧  2009年 
描述:一眼·新素材 继2006年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饮誉华夏之后,2009年12月15日,白先勇的青春梦之二《玉簪记》在冬夜的北大百年讲堂再度绽放。比主人公生活时代还要早的千年古琴“九霄环佩”穿过历史的幔帐抵达今宵,悠长浑厚的琴声划破夜空摄人心魄,奏出中国古典爱情的绝响。
白先勇:姹紫嫣红两百场: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场庆感言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台港文学选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描述:天意垂成,总有善心人士出现,扶持一把,渡过难关。天助人助,青春版《牡丹亭》所传布的昆曲佳音,才能绵绵不绝,响彻华人世界,远播重洋异国。 八年,两百场,青春版阶段性的使命可以说大致已经完成:青春版《牡丹亭》把成千上万的青年观众召唤回剧院,观赏昆曲艺术,重新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培养一代年轻观众,是我们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首要宗旨,表演艺术,尤其像昆曲这种高雅艺术,没有知识青年的参与,不会有青春生命,没有发展前景。因此,走进校园,是我们出发的第一步。这些年,我们跋涉千万里,在两岸三地、美国西岸二十九所重点高校巡回演出。北至兰州大学,南至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这些都是昆曲不曾出现过的地方。我们曾经三进北大、两进南开、二进北师大。最令人感动的故事大都发生在这些校园巡演期间。十多万的大学生观众,大概百分之九十以上从未看过昆曲,观赏过青春版《牡丹亭》以后,许多学生发觉原来我们传统文化中竟有如此高雅精美的表演艺术,因此而改变了他们对传统戏曲的一些偏见。
一宵温存卖油郎 感动柔情花魁女:昆剧《受吐》之秦钟有感
作者:陆雪刚  来源:剧影月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牡丹亭  柳梦梅  老师  角色  苏州  爱情  风流  行当  剧情 
描述:气的才子,而秦钟这个
“传奇”,再创造一个传奇:《牡丹亭》导演陈士争访谈录
作者:唐斯香 仄平  来源:河南戏剧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昆剧  昆剧  艺术评论  艺术评论  中国  中国  地方戏  地方戏  牡丹亭  牡丹亭 
描述:“传奇”,再创造一个传奇:《牡丹亭》导演陈士争访谈录
心生戏 神游物 身临境——我《拾画叫画》的几点体验
作者:张富光  来源:艺海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神游  体验  柳梦梅  牡丹亭  杜丽娘  艺术境界  封建时代  表演  真实可信  观众 
描述:心生戏 神游物 身临境——我《拾画叫画》的几点体验
心生戏 神游物 身临境 《拾画叫画》的几点体会
作者:张富光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神游  十六世纪  内心世界  情节结构  戏剧史  杜丽娘  人类  心灵  颂歌 
描述:心生戏 神游物 身临境 《拾画叫画》的几点体会
现代与古典的对话:新版《牡丹亭》的一种语法及几种
作者:赵莱静 蔡正仁 梁谷音  来源:上海戏剧 年份:199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牡丹亭》  杜丽娘  浪漫主义  柳梦梅  主创人员  汤显祖  昆剧  现实主义  《惊梦》  《游园惊梦》 
描述:你们来自剧团,我们来自编辑部,虽然岗位不同,但
慨当以歌至爱 撩魂动魄见真情 王英会舞台风采漫评
作者:刘福民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舞台呈现  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  王英  《村官李天成》  风采  真情  《清风亭》  主旋律题材 
描述:风亭》,二是自豫剧移植改编的主旋律题材现代戏《村官李天成》,深深感到现场观众动情动容为之感叹唏嘘的缘由正在于此。
汤显祖以情情的戏曲表演论——《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析探
作者:蔡守民  来源:艺术百家 年份:200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汤显祖  以情  修容修声  表演艺术  最高境界 
描述:汤显祖在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中首创性地提及戏曲的表演理论 ,倡导以情情 ,对演员的修养和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表述了独特的见解 ,其戏曲美学思想直接影响了潘之恒、袁于令和李渔 .
多重生死总堪情--浅谈我新版曲剧《麻风女》的体悟
作者:张娜  来源:中国戏剧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生死  体悟  曲剧  汤显祖  冯梦龙 
描述:“多重生死总堪情”为冯梦龙赞誉汤显祖《玉茗堂回春》的佳句。每每念及此言,我的心底总会突兀涌起一股甘苦交融的暖流翻腾激荡于胸,心问也莫名展开一幅凄然哀怨的画卷,久久难以释怀!2012年岁末,随着新版曲剧《麻风女》的浓情上演,再度勾起了我对“多重生死总堪情”的几多反思,进而激醒了对诠释该剧的深层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