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音乐形象分析
-
作者:周永莉 来源:艺海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交响诗 黄鹤 音乐形象 形象分析 交响音乐 主题音乐 故事 展开部 十九世纪 单乐章
-
描述:交响诗是单乐章的标题交响音乐,创始于十九世纪中叶(1850年),其首创者是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李斯特。交响诗的前身是音乐会序曲,在整体构思上,旨在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一种诗的意境等。
-
晏几道眼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
作者:孙娅男 来源:西江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闺音词 晏几道 女性形象 创作心理
-
描述:心思细腻,能充分表达女性内心的心境,但是也有但是人们一些传统落后的思想。在矛盾的中看到其闺音词下小山的自我情感。
-
在历代吟咏中逐渐偶像化的王昭君形象
-
作者:王翚 来源:中国典籍与文化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王昭君》 咏昭君诗 《乐府诗集》 偶像化 《明妃曲》 两晋南北朝 《全唐诗》 诗人们 呼韩邪 王安石
-
描述: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敕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
形象·兴象·意象-古代诗论中几组形象范畴考辨之一
-
作者:陈一琴 来源:福建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1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兴象 意象 古代诗论 诗歌形象 胡应麟 考辨 文心雕龙 方东树 诗说 诗歌创作
-
描述:的内容和界限;“意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决不能混同而论。本文仅就诗说史上一组最基本的范畴——“形”、兴象”、“意象”,作个初步的考察和辨析,企望能勾出它们产生、发展的轮廓,并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
-
崔莺莺、杜丽娘、森黛玉三女性的对比认识
-
作者:陈慧芬 张永波 来源:现代语文(高中读写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崔莺莺 杜丽娘 林黛玉 第四册 《西厢记》 《牡丹亭》 《红楼梦》 人物形象 高中 语文 阅读指导 对比阅读
-
描述:崔莺莺、杜丽娘、森黛玉三女性的对比认识
-
仁差盆地J3^3c火山岩岩性特征及与相山碎斑熔岩的对比
-
作者:刘晓东 马丽君 来源: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年份:198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火山岩 火山岩 碎斑熔岩 碎斑熔岩 铀 铀
-
描述:仁差盆地J3^3c火山岩岩性特征及与相山碎斑熔岩的对比
-
桐庐和相山两类酸性火山-侵入杂岩中长石的对比研究
-
作者:陈小明 赵连泽 陆建军 刘昌实 王德滋 来源:岩石学报 年份:1999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同熔型 同熔型 陆壳重熔型 陆壳重熔型 酸性火山 酸性火山 侵入杂岩 侵入杂岩 斜长石 斜长石 碱性长石 碱性长石
-
描述:而边缘主要为更长石,另一种为环带构造不发育的斜长石,其成分变化较小,主要为中长石;而两种碱性长石中一种为无色透明的透长石,其内部均匀分布有规则的出溶微结构,另一种为微红色的正长石,基本上看不到出溶结构,这两种碱性长石结构不同但成分基本相似。笔者认为桐庐杂岩体中存在的两种斜长石及两种碱性长石反映了岩浆的不平衡结晶作用,这种不平衡主要是岩浆上升过程中带状岩浆房的扰动引起的;而相山杂岩体中的长石反映了一种近平衡结晶的岩浆环境
-
江西九龙嶂和相山火山-侵入杂岩岩石地球化学的对比研究
-
作者:张万良 刘德长 李子颖 来源:现代地质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地球化学 火山岩 火山岩 浅成 浅成 超浅成侵入岩 超浅成侵入岩 构造背景 构造背景 九龙嶂 九龙嶂 相山 相山
-
描述:有英安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两地区的火山-侵入杂岩的岩石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特点极为相近,微量元素蛛网图和稀土配分型式也基本一致,它们具有相似的岩浆过程和统一的活动陆缘构造背景;同时,从早期火山岩浆活动到晚期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活动,其w(SiO2)和w(Rb)/w(Sr)的值降低,而w(MgO)以及w(K)/w(Rb)、w(Ba)/w(Rb)和w(LREE)/w(HREE)的值增高,晚期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与早期火山岩没有直接的分异演化关系.
-
桐庐I型和相山S型两类碎斑熔岩对比
-
作者:王德滋 刘昌实 沈渭洲 陈繁荣 来源:岩石学报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I和S型碎斑熔岩 I和S型碎斑熔岩 地球化学特征 地球化学特征 Sr Sr Nd同位素组成 Nd同位素组成
-
描述:0.9)和I_(Sr)(t)值(0.7100)以及低的ε_(Nd)(t)值(
-
江西相山矿田西北部与东南部矿床侵蚀程度的对比分析
-
作者:张万良 刘德长 李子颖 张静波 来源: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文章 关键词: 矿床分布 矿床分布 成矿类型 成矿类型 侵蚀程度 侵蚀程度 相山铀矿田 相山铀矿田
-
描述:出规律,不是成矿地质结构差异引起的,而是侵蚀程度不同所致。从矿田西北部到东南部,矿床侵蚀深度逐渐加大。